郭斌:冷启动策略,创业企业如何完成从0到1的跨越?
郭斌:浙大EMBA《创新管理》课程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大管院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创新管理与战略、技术追赶与产业创新、信息搜寻行为与策略。
1. 冷启动背后的四个基本机制
创业企业的冷启动,首先要克服的是“资源限制”(resource constraints)问题。我们知道,创业企业在最初是非常缺乏资源的,它们无法像持续运营的企业那样通过长时间的累积来逐步建立资源基础,只能依赖于创业团队所带入的有限资源以及天使投资人给予的有限资金。初始资源能够给它们留下的试错机会和时间通常并不太多,创业团队需要在这样有限的时间窗口内迅速越过从0到1的阶段。这就是为什么创业企业在冷启动阶段需要将有限资源聚焦在一个非常明确的市场需求,并且在针对这个需求设计和开发产品或服务时尽量遵循“做减法”的原则——好钢用在刀刃上,服务于聚焦的客户类型并为他们提供具有价值吸引力的产品及服务。
第二种基本机制是“合法性”(legitimacy)机制。作为一个在制度理论当中被经常使用的词汇,它的含义与我们在中文情境下的“合法性”(legal)含义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简单地理解:创业企业在业务运转过程中,除了需要符合法律、道德、社会规则等要求之外,它们存在着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而这些利益相关者拥有创业企业所想要交换的资源(例如客户可以给企业带来收入)。因此,企业需要获得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认同,也就是从他们那里获得合法性。在从0到1的阶段,合法性寻求问题就变成了一个经典的“鸡与蛋悖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譬如客户并未使用过你的产品,而你也没有前期的业绩可以证明你的产品价值,那么客户需要先使用你的产品才能知道产品是否能真的达到他们的价值预期;然而他们接受和使用这个产品的前提恰恰是他们相信你这个产品能够满足他们的价值要求。由于产品转换成收入至少需要经历产品被知晓以及产品被接受两个阶段,因此从合法性寻求视角,有两种常见的策略: (1)通过与外部的流量拥有者合作来触达尽可能多的用户,也就是所谓的“借势”,甚至是获得他们对产品质量和价值的背书效果。例如抖音就启用了一系列流量明星来进行引流,例如岳云鹏在微博的转发,胡彦斌在抖音用新歌《没有选择》做为背景音乐发起的音乐视频挑战活动,吴亦凡发布新专辑《6》等等。 (2)选择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标杆用户来作为最初的样板用户。由于这些标杆用户对于产品质量和性能是具有更为挑剔的眼光和更严苛的要求,而这些也是市场所知晓的,那么尽管为标杆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不论是在难度上还是成本上通常都高于常规用户,但是一旦能够成功地完成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就可以借助这些标杆用户的背书向市场以高度可见且可信的方式传达企业产品品质的信息。 第三种基本机制我们称之为“门槛效应”,通常有如下这些典型的表现形式: (1)创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需要在质量或性能上越过一定的门槛要求之后才有可能获得持续增长的用户基础。如果创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已经存在着同类产品或者是替代品,那么这些同类产品或替代品在质量或性能上的平均水准将会成为用户需求的价值基准;如果创业企业所提供的是全新类别的产品,此前并没有同类产品或明显的替代产品,那么用户将会基于他们的使用习惯确定最低限度的可接受水平的质量或性能。 (2)产品易用性的门槛。经典的技术接受理论(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TAM)指出,产品的有用性感知(perceivedusefulness)和易用性感知(perceived ease of use)是影响产品采纳的最为基本的影响因素。产品的质量或性能更偏重于有用性感知,而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使用产品的成本(包括货币化成本以及心理成本),对于产品需求的有效激发也是非常关键的。以抖音为例,抖音平台特意为用户提供了包括背景音乐库、各种美化滤镜、易于使用的编辑工具、视频模板、教学视频等在内的工具集,以帮助他们利用智能手机很便捷地制作可以传播的个性化风格短视频,甚至还推出了可以帮助用户在拍摄视频时保持手机稳定的附件。 第四种基本机制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也称之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也就是对于一些产品类别而言,其用户从该产品或服务上所获得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自身所使用的产品,而且还取决于这个产品的使用规模,也就是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多少用户在同时使用这个产品。对于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而言,通常都存在着一个临界规模(critical mass),也就是用户规模达到一定阈值之后,就会出现稳定的正反馈效应——更多的用户需求引发更多的产品改进,更多的产品改进进一步吸引更多用户的涌入,从而迅速帮助企业获得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而要推动临界规模的达成,这通常依赖于两个重要的因素: (1)企业是否能够迅速地建立起突破性的价格或成本优势,尤其是相对于已有的竞争标杆或者是目标用户群体的预期而言。无论如何,价格对于大多数品类而言都是对用户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2)很多产品都是嵌入在特定的产品系统中,因而它们需要互补产品或互补技术(例如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手写识别技术对于触屏智能手机的意义)的完善度达到一定的门槛。Steve Jobs曾经尝试在1993-1998年之间推出Apple Newton MessagePad,这个从未来的角度而言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技术尝试,但是由于当时一些互补技术例如手写识别技术、电池的续航能力、无线连接技术等都未能达到门槛要求,最后该产品线被迫被终止,并成为Steve Jobs当时一度被迫离开Apple公司的重要诱因。
2. 解决冷启动问题的典型实践原则
原则1:在冷启动阶段,产品开发尽可能坚持快速试错与迭代的策略。
在具体的实施上,作为源自于精益创业的一个重要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Viable Product, MVP)被大量地运用于创业企业实践中。所谓的MVP,就是在做减法基础上针对潜在目标市场的核心需求先推出尽可能简化的原型产品,然后以最小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最快的速度验证市场需求是否真的存在、产品是否真正满足了用户的核心需求。这样,即使产品失败也要追求“快速地失败、廉价地失败”;而如果市场需求得到了验证,则根据市场反馈进行产品的快速迭代和改进。周鸿祎在2010年提出的“微创新”(http://zhouhongyi.blog.sohu.com/158210476.html)也是被经常提及的做法。所谓的微创新就是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对已有的产品或拟模仿的产品为基础,快速地进行小幅度改进,根据用户反馈不断地试探和收敛。在360安全软件和腾讯QQ产品的改进当中都可以找到微创新的影子。
原则2:通过重塑客户心智模式或重新定义产品的方式建立差异化优势。
我们知道,当一个产品品类边界变得越来越清晰,客户对于产品会形成一个不断被强化甚至是固化的认知模式,也就是每当提到这类产品的时候,人们脑海中会形成关于这个产品的刻板印象。如果不改变人们对产品已有的心智模式,那么作为创业企业而言它是非常难以在位数众多的成熟产品中脱颖而出的。事实上,这些年来,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在它们的早期阶段采取了重新定义产品的方式来触发市场需求的快速释放。例如2007年1月9日SteveJobs在美国旧金山发布了第一代iPhone这样一款基于触摸屏操作方式的智能手机产品。要知道在当时还是大屏幕+键盘的手机时代,这大大颠覆了当时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的认知。又譬如创立于2011年的江小白,对白酒产品从覆盖的人群、使用场景、产品类型进行了重新定义——产品定位为针对都市年轻人,塑造简单、时尚、青春的品牌形象;打造纯净清香的口感,与传统白酒浓香的特点进行区分。需要指出的是,在产品重新定义的时候并不要求必须成为该品类中的第一个,但最关键的是必须成为人们在一提到这个品类时第一个被想到的。这就需要创业企业围绕着所定义的核心价值主张不断地强化用户对于差异化价值的认同和认知。
原则3:建立核心种子用户,并以他们为基础创生初始用户群体。
文章来源:随机行走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