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传奇”篇章背后,你不知道的“小事情”|40年·管院记忆
2018年,
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时点。
2017年年底,
在魏江院长提议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
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组织了由10多位教授和20多位博士
构成的研究团队,
分两个批次完成了
对鲁冠球先生、徐冠巨先生、茅理翔先生、
宗庆后先生、沈爱琴女士、李书福先生、
南存辉先生和徐文荣先生
创新创业史的调研、研究和丛书编写工作,
出版了8本
《浙商传奇:书写创新创业史诗》系列丛书
(以下简称“丛书”)。
《浙商传奇:书写创新创业史诗》系列丛书
为什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和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愿意自掏腰包,
出人出力,耗费如此之大去做这件事?
在丛书撰写过程中,
作者们遇到了哪些挑战?
又获得了哪些感悟和收获?
今天我们就与大家一起,
听听来自丛书作者们的一线分享。
丛 书 作 者 们 说 .....
01
“作为中国一流的管理学院,我们有义务在回应当下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上走在前列。那么,怎么去回应?推进与一流企业、企业家同行,可能是一种路径。我们撰写的这套丛书就是对该路径的一次有益尝试。”魏江院长如是说。
虽然平时的工作已经把日程表塞得满满当当,但是魏江院长还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全程参与该项目。
2018年他撰写了丛书(第一辑)中《鲁冠球:聚能向宇宙》一书,2020年他与刘洋老师合著了丛书(第二辑)中的《李书福:守正出奇》。
在他看来,这套丛书不同之处在于体现了管理学者对企业发展和商业逻辑规律的深层次洞察,非一般性事件记录。关键是透过故事,发掘企业崛起并成为行业领袖背后深层原因,为更多企业家带来启迪。
魏江院长(左1)赴万向集团项目调研与鲁伟鼎先生(右1)合影留念
“这套丛书中每本书都由教授牵头,每个课题组均形成几十万字的初稿。我们的老师们付出很多,他们最少要拿出大半年的时间投入在企业全方位调研上,在企业中自上而下进行大量访谈,收集阅读海量素材;需要静下心,对材料深度解剖,掰开揉碎了;要把学术学理和社会认知相结合,保持原味构建管理创新创业的思想。”
看到桌上一本本精装的丛书,魏江院长感慨良多,并被课题组老师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
经过整个课题组和各合作伙伴们的共同努力,通过企业家审读、慎思,与创作团队深度互动、反复磨合、精心凝练,凭借一流学者的深刻洞察、采用一流记者的写实笔法,这套史诗般的作品最终得以顺利呈现在大众眼前。
这套丛书有深度、有厚度、有宽度、有学理的严谨和结构,又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目前研究浙商最深刻的丛书。因此,丛书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浙商总会、浙江省工商联等机构以及众多有真知灼见、有底蕴、有思想的读者们高度认可。
在谈到创作感受时,魏江院长说:“这套丛书是一种思想的对话,一种体验的对话,一种历史的对话。写作过程,我有三点深刻感受:第一,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是模仿不来的。真正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都有很高的悟性,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在当时可能超越了99%的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模式都非常独特。虽然他们的精神和心智模式学不来,但是我们可以去感悟他们对问题的系统思考和背后的思维方式。第二,企业家的智慧是可以发展的。优秀企业家具备开拓全新战略的思维和洞察力,作为探索者,他们取得成功之后,就会有跟随者去学习,从探索者身上去理解和领悟他们办企业的智慧。第三,企业家也是普通人,如果进入他们的发展轨迹去看,他们似乎没有超越常人的‘特异素质’,他们之所以成为优秀企业家,就是在一个个通常的具体事件背后,串起了更多的坚持,更多的幸运而已,也因如此,以优秀浙商为楷模,以名企为典范,是可以给一大批创业者提供借鉴帮助的。以上三点的揭示,也是这套丛书的价值所在。”
在魏江院长看来,系列丛书不仅仅是多少本书,而是一种情感联络、将心比心,书中的故事勾勒出管理的真谛,书的写作和理论的提取,本身就是在打造一种新的教育生态。
02
吴晓波教授负责的《徐冠巨:勇立潮头》一书,整本书耗时2年完成,是整个丛书项目中用时最久的一本书。众所周知,吴晓波教授是位学术严谨且要求极高的学者,“精工细作”非常符合他的“人设”,但此次“延期交稿”却另有隐情,且原因竟然是“我与他(徐冠巨)相识多年,反而很难下笔。”
吴晓波教授与徐冠巨先生相识已近20年,十几年前他们曾共同指导过企业博士后,一起在浙江大学做过讲座和与学生的对话。由于有这样的缘分,吴晓波教授下决心带领课题组撰写一本关于徐冠巨先生的书时,是信心满满的。可是,随着访谈的深入,吴晓波教授越来越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故事太多!
吴晓波教授(右1)赴传化集团项目调研并与徐冠巨先生(左1)合影留念
课题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书的主线进行梳理。“《徐冠巨:勇立潮头》这本书我们反复改了有7、8稿。随着在传化集团断断续续近两年的扎根式资料搜寻和访谈过程中,课题组不断更新、加深和提升对企业与企业家的认知,同时也打破了之前按企业发展阶段搭建的内容框架。经过不断推敲、梳理、提炼,最终我们发现了一个始终贯穿传化集团发展的‘遗传密码’:一个由三条曲线所构成的‘三螺旋体’。”吴晓波教授介绍说。
从小化工起家,一步步成长壮大为一家大型智联的多元化产业集团,传化集团整个发展过程中,都显现出由“沙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做时代的企业”这三条曲线拧成的“三螺旋体”在新时代下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和前景。
课题组用近两年时间细细打磨,用故事为载体,深度挖掘企业管理逻辑,将企业家智慧和管理系统性的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力图把精心梳理的“三螺旋体”更清晰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本书不像是人物传记,它更像是一个管理案例。我们希望通过徐冠巨这个人物的领导力、领导风格展现企业领袖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三螺旋体’,清晰展现出他的企业家素养、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相信发生在徐冠巨先生这样杰出民营企业家身上的事能对更多的企业家产生健康的力量。”吴晓波教授如是说。
03
丛书项目本身是一个纯粹的社会公益项目,企业不出一分钱,还能享受著名教授及团队为其著书立说的“福利”,这应该是个非常火的项目,然而项目启动之初,情况却出人意料。
作为整体项目的具体负责人,邬爱其教授要负责目标企业初选和前期对接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出乎意料”的情况,比如时下很少有机构会免费去做这种大体量、大投入的社会公益项目,导致有些企业对此项目产生怀疑、不理解甚至是误解,邬爱其教授用了大量时间向企业详细介绍项目的意义与具体方案,最终获得了企业的理解与支持。
2018年邬爱其教授撰写了丛书(第一辑)中《宗庆后:笃行者》一书,2020年与章重远老师合著了丛书(第二辑)中《南存辉:行稳致远》。除了撰写丛书外,为了让丛书能够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邬爱其教授还承担了大量的外部协调工作。
“这个项目还是充满挑战的,在各方面条件限制下,为了让项目影响力最大化,我们除了自身努力将作品打磨好以外,在合作伙伴的选择方面我们也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这个工作量也很大。丛书项目是一个体系,包括书籍撰写、出版发行、项目传播、线上线下活动等。比如在众多出版社中,我们最后选择了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合作,并邀请对方高管团队来杭,召开专题会议定位丛书,包括书的出版、发行、宣传配套等各方面相关事宜;与国家级媒体深入探讨合作,与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持续对接;举办丛书发布会和读书会等活动。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可以借助各方力量,打造一套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畅销书。”
在谈到对项目感受时,邬爱其教授说:“我认为这个项目很有意义,通过书籍的撰写,加深了我们与企业之间的了解,丛书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对校企建立联系、增进信任、发展合作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朱原书记(右1)、邬爱其教授(左3)、章重远副教授(左2)赴正泰集团项目调研与南存辉先生(右2)合影留念
04
《茅理翔:创业式传承》一书由陈凌教授负责撰写。虽然该书是2018年开始策划,但陈凌教授团队2008-2009年时就开始关注方太集团,多次开展访谈和研讨活动。
2014年时,团队开始对方太集团进行深度调研工作。2018年学院在组织这套丛书时,陈凌老师选择了方太集团作为撰写对象。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企业深入研究起来让人很踏实。”
“我需要说明一下,《茅理翔:创业式传承》这本书虽然主人公是茅理翔先生,但其实写的是茅氏父子两代人创办方太的过程,所以茅老(茅理翔)和茅董(茅忠群)是‘平番’,都是这本书中的男一号。”陈凌教授用幽默的语言介绍该书。
陈凌教授(右1)赴方太集团项目调研并与茅理翔先生(左2)、茅忠群先生(左1)合影留念
陈凌教授选择了两代人共同创业创办方太这一视角,来刻画改革开放40年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多年来的持续跟踪与研究,让这本书具有更长的历史维度,书中不仅有茅老的出身、家庭背景等内容,甚至还有茅老的爷爷和父亲经历的描述,使读者能更清晰的看到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这本书是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课题组除了赋予这本书故事性、可读性外,还利用对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理论观点,对创业式传承进行概括及其过程中的阶段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从方太个案中,吸取更多具有普适性的规律和经验,为更多的民营企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我认为学院组织大家做这件事情,为著名浙商树碑立传并总结他们的经营智慧,非常有价值。”陈凌教授如是说。
05
早在2011年,王世良副教授就走进万事利集团,开始深度接触这个企业,探索沈爱琴创办万事利的成功之道。
此次王世良副教授牵头与许小东教授合著丛书中《沈爱琴:丝路勇者》一书,他们将其视为进一步深入认识沈爱琴及其创办的万事利集团的一个好机会。
王世良副教授说:“撰写本书的初衷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记录一个杰出企业家的创业辉煌,我们更希望能够还原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历史之中,深刻解析一个有着伟大企业家精神的人、一个勇敢者的典范——沈爱琴,她的创业历程和创业成就中的深层密码。”
王世良副教授(左2)、许小东教授(右2)赴万事利集团项目调研并与屠红燕女士(左3)合影留念
为了真实、客观、准确地诠释沈爱琴的企业家精神,课题组深入万事利集团,深度访谈了与沈爱琴不同阶段的工作、生活相关的各方人士,翻阅了各类相关档案资料,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和素材。
在调研之前,课题组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沈爱琴女士如何将一家濒临破产的绸厂打造成了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丝绸品牌?为什么她能够领导企业在巨浪冲击中持续向前?她有哪些过人之处?
而随着调研展开,课题组不约而同地走到了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创新创业精神。
“我们没有从理论角度去定义创新创业精神,也没有刻意搜索证据去证明某个假设,而是从沈爱琴女士的思想和行动中寻找关键特点。沈爱琴用一生的经历证明了创新创业是属于勇敢者的事业。她是当之无愧的勇者,这也是我们将书取名为《沈爱琴:丝路勇者》的原因。”王世良副教授说。
06
窦军生教授关注和研究民营企业十几载,在他看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民营企业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更实现了从1到N的飞速发展。无论从历史观的视角还是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看,这都是值得深刻记忆和深入研究的一段历史。
因此,当学院提供机会参与记录这辈企业家创业发展的风雨历程时,他毫不犹豫参与其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人们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批传奇企业家们,做出贡献。
窦军生教授在分享横店调研感受时说:“非常幸运能够有机会参与横店集团的实地深度访谈调研,并与施杰老师合著丛书中《徐文荣:三农赤子》一书。在对横店集团的调研过程中,有四点让我感受极深:
第一,也是最直接的来自感官的体验就是——惊奇!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都市范’十足的现代化城镇是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穷乡僻壤中通过‘水炸油条’创造出来的。
第二,在横店随处可见的影视城景点,仿佛是一副浓缩的中国历史画卷,同样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历史和自然资源禀赋的情况下,完全靠想象力和创造力‘无中生有’打造起来的。
第三,横店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才,更是吸引了大量当地人才的回流,他们都对横店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横店走出去的人才更是以回来建设家乡为荣为傲,这一点非常值得后发地区在迎头赶超途中学习借鉴。
第四,徐文荣先生是横店奇迹的缔造者和引路人,他在横店集团创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充分体现了他敢为人先的魄力胆识和企业家精神。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在坚持描绘和追求着新的‘大康理想’,让我们不能不对这位已将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血液的‘农民企业家’心生崇敬!”
窦军生教授(右1)赴横店集团项目调研并与徐文荣先生(左1)合影留念
来源: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大EMBA2021级提前批面试,欢迎申请。可致电浙大EMBA项目咨询电话:汤老师,0571-88276292,18806507700。深圳中心,潘老师0755-86967663,1859421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