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入读| 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生专业学位系统

新生第一课 | 魏江: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企业家

发布时间:2022-09-06 09:03 浏览次数:177次

图片



面对当前的全球竞争,
坚持科技创新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唯一通路。
商学院的意义是让管理者找回内驱创新、
科技创业之精神,回应时代之需。
作为企业家,要尊重人性之精神、
人格之精神、人道之精神、创新之精神,
成为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时代先锋。

微信图片_20220906090338.png


在2022级浙大EMBA

开学第一课上的演讲

1

乌卡时代 唯恐过去未去

乌卡(VUCA)时代,当他人都在相信“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时,我们要找寻的是确定性。虽然我们未能预料新冠疫情的到来以及它对我们产生的如此巨大的影响,但若将疫情这一“不确定”放在历史长河中看,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拐点,历史发展的大潮并不会因此而发生逆转,新冠疫情恰有可能成为中国崛起之路上促成经济社会转型变革的重要节点。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回望一百年前,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末那场世界经济危机。

微信图片_20220906090058.png


1929年,突然爆发的经济危机终结了美国“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经济繁荣,使得经济发展断崖式下跌。然而,通过观察1896-2018年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会发现百年以来经济的整体增长趋势并未受其影响,那次经济危机只是历史滚滚波涛中的一个小小漩涡,而这个小小旋涡,加速了美国工业革命和新经济的转型。
在复杂的局势背景下,我们要有穿透当前困境迷雾的智慧,看到全球的发展趋势,看到历史的必然性,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时代正在到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日不落帝国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电机和内燃机诞生,英国被美国超越;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兴起,中国开始崭露头角。正是一次次大的技术进步和变革,为后来者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赶上了互联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球话语权、位列世界五百强的企业。
将目光投向未来,明天将是一个基于“ABCD”ii而建立的数字与人工智能时代。我相信,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将为中国带来一个百年未遇之大机遇:跨过传统产业技术门槛,在数字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其中,一个重要的机遇是数字生产力创造了全新的产业组织变革良机——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公司的产生,那么21世纪就是传统组织模式的消亡。未来,将产生若干个万亿美元级营收的新型组织——“平台+微粒”,将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主导力量,这种新型组织由平台企业统率数百、数千万个中小企业“微粒”,由此所形成的“平台+微粒”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必然将成为国家的竞争优势。
在这样的经济时代,谁是产业英雄?从趋势看,数字成为生产要素后,谁拥有了掌控数字生产要素的智慧,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谁能够通过一系列技术、制度,把数据变成资产,谁就掌握了产业竞争力。毋庸置疑,数字经济时代,人的分层结构会更加明显,其中0.1%甚至0.01%的人迎来“高光时刻”,我相信,未来不论是资本结构、资源集聚,还是数字创新、经济治理,一定是0.01%的人在支配99.99%的人。面对这样一个时代,企业管理者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拥抱数字变革,去抢占未来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态位。
不惧未来已来,唯恐过去未去。当前仍有很多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尚未意识到目前生产力的发展所造成的生产关系的激烈变革,未能跳出被过去的制度、规范、认知、惯例所限定的思维模式,当今占据优势生态位的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自己不愿接受新的变化,甚至还扼制新的经济形态的萌芽,这是最令我担心的。
打个比方,我认为目前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80年代的“乡镇企业”阶段,这些“乡镇企业”往哪里去,还有一个摸着石头的探索过程,比如,我们至今还不知道如何来管理“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数据在哪里?数据属于谁?谁来分配数据?如何评价数据创造的价值?数据如何资产化、资本化和金融化?所有这些问题还才刚刚起步,完全没有弄清楚。
遗憾的是,在数字所有权、使用权、分配权等还没有弄清楚的时候,我们有一些“过去未去”的人,就想把数字产业和数字组织扼杀在摇篮里!更有很多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的看客们,还站在岸边,看到有人拿着竹竿子在捅那些敢于下水游泳的人,便高喊着“捅死他!捅死他!”我们为什么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呢?我不由得回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多少看客站在高地上大喊——“打死乡镇企业!打死中小企业!”
从今天的经济体制和机制看,在一片漆黑或者迷雾中,敢于走夜路、探新路的往往是那些不怕死或者反正要死的民营企业!数字经济的希望在于民营企业,数字企业的希望在于新生创业者!希望给那些敢于走新路的民企一个去“趟雷”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220906090115.jpg


2

科技创新是唯一通路,

忽悠商业模式没有希望

当我们看清历史发展趋势后,再来看今天的国际格局。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做?唯一答案也是科技创新。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些人非常善于赚快钱,“羊毛出在猪身上,要狗来买单”,美其名曰“商业模式创新”,本质就是“忽悠”!靠“忽悠”是绝不可能建成伟大的国家,绝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中美贸易战实质就是美国遏制中国从追随向创新引领转变,是扼制我们的产业在全球到处抢别人的饭碗。对此,一方面,我们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内循环,而要坚持开放、坚持全球化、坚持国际规则、坚持共同价值观,旗帜鲜明地与全球伙伴携手前进;另一方面,要强力推进科技创新,要坚决走科技创新驱动创业之路,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与全球共筑科技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科技创新方面,浙江过去几年是下了大决心的,在高校引进、高水平实验室、创新平台等方面进展非常快。但是,这些基本都是政府在干,目前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还远远没有激发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可以看到浙江在2019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不到1700亿,2020年为1859亿,而华为一家企业一年的科技经费投入为1400亿,达到浙江省的75%-80%。由此可见,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各地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8-17/2021-09-22公布)

微信图片_20220906090157.png

放眼国际,根据彭博社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的创新能力指数在2019年位列全球16位,2020年排14位,2021年排12位,排名逐年提高,然而,我们要反思,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否真的达到可与发达国家比肩的水平了?虽然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数量已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但科技创新全球领先企业极少,2019年,全球企业科技研发投入30强中,仅有华为和阿里巴巴2家。

从总体看,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还任重道远,我国的科技创新动力属于典型的“上急中温下凉”,如果没有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创新驱动发展就没有希望。在这条路上,我们仍需付出长期且艰苦的努力。千万别给西方忽悠了,再也不要狂妄到中国“三分之一科技全球领跑、三分之一并跑,三分之一跟跑”这样痴人说梦!

3

办新商学的意义 给学生以博雅之学

接下来,我想谈谈商学院的意义。上世纪40年代,哈佛有了第一个MBA培训计划,最初的商学教育主要强调气度和性情的陶冶,而非专业知识的传授。二战后,美国大量的军工企业转为民用,随着专业分工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一大批军工企业开始培养职业化管理人才,商学教育也逐渐向教授“谋生手段”转变。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反省商学院是否真正培养出了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之后,在国际范围内,MBA培养呈现多样化、国际化、综合型趋势,培养目标是集领导才能、团队意识、企业和企业家伦理为一体的人才。

中国MBA教育从引进到现在已有30年的历史,早期的20多年也是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如今正逐渐由“工具逻辑”回归到最初的“智慧逻辑”。但是,从培养方案看,中国MBA的同质化是比较严重的,无论是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还是评价体系差不多一个模子。我们做管理的都知道,人才要有竞争力,必须要差异化。这也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MBA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我们下决心构建“商学+”教育生态系统,就是希望培养创新型和领导型人才,以“全人培养”理念构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商学院意义,彼得·德鲁克在90岁的时候曾说道:“早在60年前,我认识到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型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我创建了管理这门独立学科;并且我围绕着人与权力、价值观、组织结构、制度来研究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围绕着责任,故此,我把管理视为一门真正的博雅之学(a truly liberal art)。”在德鲁克写给《经济学人》编辑的一封信中提到:“一所商学院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唯一使命,就是教育学生,在他们的管理下让组织变得富有成效。这才是一所商学院应该追求的使命和目标,而不是像哈佛和斯坦福把商学院的使命视为追求个人私利的手段……”

在我看来,商学院的意义在于引导管理者找到治企立业之本,回应时代之需。首先是回应世界之需,关注“本土化”的管理智慧,为全球贡献中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其次回应社会之需,关注“人”的因素,推动人本主义情怀的管理;最后是回应企业之需,关注“内生”要素,做一个有内涵的企业家,创造有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要满足这“三个需”,我们的做法就是“跳出职业教育”模式,以博雅之学去引导学生全人发展。

作为新商学的开拓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提出“商学+”教育生态系统理念,在国内外都引起比较大的反响。我们努力完善“商学+”教育生态,建立起“管理理论+科技洞见+人文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创造了跨学科商学教育的独特体验,使同学们不再拘泥于学习某一门技能,而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理解与洞见,让创新与学习成为生活。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恰是对“博雅之学”的回应,也是作为一所综合型大学中的商学院,相比于行业型大学中的商学院和企业办商学院的特有之处。

微信图片_20220906090229.jpg

4

时代需要浙大气质的企业家精神

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在1938年11月的开学典礼中讲到:“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作为由浙大培养的企业家,我希望大家记住以下四句话:

尊重人性之精神。

人性是人之所以存在为人而天生富有的特质,这些特质与金钱没有关系。我们要尊重财富,成为财富的主人而非奴隶。人有私心,更应有公心,要让私心和公心两者得到应有的尊重。

尊重人格之精神。

尊重人的格调之独立,不屈服于官僚之气,企业家要做到官商相互尊重,既亲又清。

尊重人道之精神。

人道是商道之基,是商道的人格化。一个老板有情怀,那这个企业一定有情怀,如果一个老板唯利是图,则这个企业也必然唯利是图。企业家之人道在于其仁德、仁爱之心,懂得尊重和感恩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

尊重创新之精神。

当前我们国家太需要科技创新了,如果在座的各位不做,又有谁来做?科技创新是企业家寻找意义的战略投资,是企业永续发展之不二法门,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梦的核心支撑。

Most personal,Most general。学习让我们认识自己内心的最深处,从而认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商学院是人类思想灵魂碰撞的殿堂,希望大家在这个殿堂之中打开自己的思想,看到自己之“小”,认识到自己之“责”,成为一个使浙大荣耀的,为人类所敬仰的,改变中国、从而改变世界的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