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EMBA20周年 | 魏江:任凭风浪起,我自潮头立
20年,这是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刚刚走过的岁月。对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长魏江而言,这20年也是他与浙江大学EMBA一起,从创业到立业,再到兴业的重要历程。
“经济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尤其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而浙江大学EMBA旨在响应时代的需求与召唤,培养能够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企业家,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样做。这样的坚持,也使得浙江大学EMBA在企业家群体中获得了声誉与影响力。这20年,是浙江大学EMBA伴随企业家勇创争先的20年,也是我们在企业家教育道路上开拓奋起的20年。”
正值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成立20周年之际,“浙大EMBA20周年人物专访”系列采访了魏江教授。
以下,是他的亲述。
2002-2022 严格治学,20年从未改变
2002年,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筹备,我被委任以中心副主任,2003年我们第一期学员开班时,我不过33岁,为人处事还很青涩,当时全国的EMBA教育也没有成功样本可以拷贝,不少学生比我还年长,在社会经验和见识上也有独到之处。当时,我们就如同企业家们创业之初一样,一路磕磕碰碰,但“坚守宗旨,办好浙大EMBA项目”的初心是很坚定的。 立学之初,我们就面临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EMBA到底该怎么办?第二,EMBA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目标决定方向。而在当时,中国的EMBA教育属于刚起步阶段,社会上对它的评价参差不齐。有人认为,EMBA教育就是花钱买文凭,还有人觉得,EMBA教育就是“混”圈子。但我们从伊始,就确立了办学初衷:培养能够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企业家。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后,我们的招生、办学、延师等都围绕着这一目标而行。20年来,从未改变。
图:2005年招生宣讲会现场 当然,在20年前,我们的想法还常常不被人理解,我记得当初还曾围绕这一议题,与媒体有过讨论,同样,也有负责EMBA招生的同事发出疑问:EMBA治学有必要这样严格么?但在20年后,我们转头回望,才发现,正是因为始终坚守初心,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的发展才走上了如今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坚守办学宗旨,帮助浙江大学EMBA走过了一程又一程挑战。 2016年,《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出台。意见要求自2017年开始,EMBA项目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招生考试,由教育部划定统一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这对当时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EMBA教育机构而言,是一大重要挑战:过去的招生,不少学校是自己出题自己审核,门槛高低不一。而在“统考”要求出台后,各地生源都面临断崖式下滑。毕竟,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EMBA教育面向的主要生源多数是已在职场、商场奋斗二三十年的企业家与高管,长于实践而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欠缺。 当时,上述《意见》也引发了不少企业家的议论。但我们认为,EMBA作为一种学历教育,必须要有门槛和标准,在当时,也确实到了树立门槛与标准的时候。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拥有改变中国、改变世界能力的企业家,需要强化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需要能抓住科技创新机遇的企业家。而这,正是浙江大学的优势所在。 2016年“统考制”挑战之后,国内有20余家EMBA教育机构关停。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在面临初期的生源下降挑战后,很快站稳了脚步,进一步在这一轮挑战中打响了名声。而这,正是得益于一以贯之的坚守。
2002-2022 响应时代,全新“商学+”理念推出
坚守办学宗旨的同时,浙江大学EMBA也同样始终坚持创新。2010年前后,我们提出了“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2018年,我们提出了“商学+”理念,最大限度发挥浙江大学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大学优势,不断迭代优化培养体系。自此后,浙江大学EMBA进入了一个全新的EMBA教育场景时代——“商学+”教育生态系统。 这套生态系统的诞生,首先建立在浙江大学的创新精神之上,其次也得益于浙江大学丰富的学科建设。 在“商学+”生态系统新理念下,EMBA迅速调整了课程体系,构建了更适合于中国产业经济、中国企业的实效价值课程体系,打造了包括科学思维(S)、管理理论(M)、人文精神(A)、伦理责任(R)、技术洞见(T)的“SMART”课程体系。这套体系的特点就是,商学+学科的多元化、商学+行动的多元化、商学+思考的多元化、商学+课堂形式的多元化等。
图:浙大EMBA美加访学
其次,在这一生态系统中,我们的师资结构呈多元化特色。在SMART课程体系之下,浙大EMBA一改过去基于管理学科搭建教授团队的传统思维,重新构建了一个在学科上更为多元化的专业教师团队,除了管理学专家教授之外,还增补了理工农医科学家、文史哲学者、国家经济政策制定智库专家以及一线企业家等等。真正做到了社会发展需要企业家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我们就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 在这样的生态建设中,企业家获得的发展与提升也与过往不同:对科技创新有洞见,在人文艺术上有追求,在哲学思维上有思辨。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动企业家形成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方式与风格,在经济浪潮、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适合个体的发展之路。不少企业家在接受了浙江大学EMBA教育后,感慨“整个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事实上,我们只是在响应时代的召唤,响应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人才定位和需求,并不断创新教育理念。
图:浙大EMBA美加访学 上述两个阶段,是在浙江大学EMBA项目发展中两个重要的阶段。将目标放到更幽微的时间线上,我们的创新和改变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在EMBA教育初兴之际,由于相关课程的国内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我们也曾聘请了海外教授为中国管理者学生上课,同时不断将管理理论、工具和中国企业现实结合。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很快发现,“外来和尚好念经”已经行不通了,中国经济和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具备中国特色、能够深入企业实践,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教育资源。基于这一理念,我们不断培养、增加了国内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方能始终保持水准。过去,很多师资是凭“帽子”和影响力来上课,但现在,只有真正具备思想高度和水平的教授,才能得到学生的衷心拥戴。而在这过程中,我们也渐渐从“老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2002-2022 科技创新, 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唯一通路
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建立过程中,我们敏锐地发现,浙江大学EMBA的学员构成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早期的民营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等为主,逐渐形成民营企业企业家、高管为主,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的新生越来越多,金融投资业、房地产业逐渐减少。据2022级新生画像显示,74%的学生来自民企或者私人控股企业。另外,从行业分布来看,有33%的学员来自制造业,这也是我们新生当中占比最高的行业,其次则是信息科技产业,新生占比达到了19%,同时2021级新生信息科技行业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制造业。目前我个人带领撰写论文的3个学员,都来自科技型企业。这也隐隐折射着中国经济20年来,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底色与亮色。 过去三年,我们EMBA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正铺陈在我们面前:意识形态、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三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未来。面对这样的新变局,我们仍在思考:现阶段与下一阶段,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意识形态斗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家应当怎么办?
我的思考是,面对当前的全球竞争,坚持科技创新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唯一通路,企业家也必须要有科技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坚决走科技创新驱动创业之路,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与全球共筑科技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看清这条路径,我们也对浙江大学EMBA教育的使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商学院的意义是让管理者找回内驱创新、科技创业之精神,回应时代之需。作为企业家,要尊重人性之精神、人格之精神、人道之精神、创新之精神,成为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