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入读| 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生专业学位系统

首届获奖者!郭斌:最好的教学,是跳入现实的洪流中去

发布时间:2023-01-05 11:12 浏览次数:148次

敦良之质育桃李,仁厚之心系平生。

老师是高校之灵魂,是学生之方向。


求是园内,有这样一群老师,

他们坚守治学精神与态度;

他们坚信科学理论的力量;

他们长期坚守教学一线,用最鲜活的商业创新

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潜心教研育人;

他们传授知识,更创造知识;

他们有长者之风,更有新锐之力;

他们长期耕耘在讲台,

以其学识、见识、德行、修养,点亮最璀璨的星空。


弘扬师德师风,倡导尊师重教。为表彰我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教学效果显著、师德高尚、关爱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的优秀教师、论文指导教师,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评选出首届优质教育教学奖。一年岁末,我们专访这五位老师,看见这些日常默默耕耘背后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30105111458.png


“理论是学术研究的焦点,但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的潜在差别。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站在实践者的视角,来思考理论本身。”


郭斌老师不是一个只满足于待在学术高墙里的学者或教育者。中国经济的潮水来而复去,他虽坚信理论的力量,但选择跃入市场的大流里试炼理论的真谛。


研究与教学“创新管理”二十余载,他直面着来自学术界、企业、社会的一线挑战,关切现实,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探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这样的学术理念与教学理念,是理解郭斌老师之所以获得浙大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优质教育教学奖之“教师贡献奖”的内核所在。




1672888580866362.jpg


郭老师的“贡献”背后,凝聚了大量管理学院课程的迭代设计、教学体系变革、EMBA与MBA各类项目与庞杂系统的构建……当然,还有一位又一位从他的课堂迈向社会与商业战场的学子们。


高密度高强度及多维度的“贡献”,让郭老师成为学生眼里无所不能的“最强大脑”。面对这样的评价,郭老师只谦虚地笑着回答:“可能是我早期留校期间,又上宏观经济学,又上战略管理思想史,甚至还上信息企业管理这些跨界课程的缘故吧。”


在生活上,他也是一个爱跨界的生活家,爱看《三体》,喜欢老牌英国新浪潮乐队Police的主唱Sting。是跨学科跨维度的学术经验影响了他的生活,还是拥有蓬勃而爱好多元的生活影响了他的学术教学,也许这两者本就说不清道不明。


可以确定的是,他拥有足够多的能量,这股能量不断滋养着他触及到的各个工作领域,支持着他教书育人的思考与言说。


为什么总有“贡献”不完的能量呢?郭老师答道:“要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浙大EMBA
,赞148

跨界与专注


和郭老师的采访约在他工作日的午休时间。结束了上午的课程,郭老师匆匆赶到约好的采访地点,采访还没开始,他坐在角落埋头解决着他的午饭。


我们一边忙着架机器调灯光,一边聊起最近一个需要建模的视频项目有多费劲。这时郭老师突然接过话茬:“现在的AI技术,不是有一键自动建模功能吗,好用吗?”


原本在两条线上各自忙碌的阵营,一下子就AI建模的话题聊开了去。什么话题都能聊,和谁都能聊,这些特质也许不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技能,但却是郭老师之所以成为大家眼中“百科全书”的原因。


知识面极广,能够对学生的提问“有求必应”;逻辑能力极强,能够将学生不成型的想法,快速转化为能够落地的论文框架;有教无类,即便不是自己的学生,也会无条件给予帮助;跨学科跨行业搞研究,面对企业复杂而跨度广的问题,能够提供结合实践的学术咨询,并沉淀出研究成果……


这些评价,是外界对郭斌老师的肯定,更内化为了他执教生涯的行动力。不过,比起“跨界大咖”的外部评价,郭老师自认为,他始终保持着对“创新管理”这一领域的专注。


1994年春,他在浙江大学开始读博,专注在创新管理方向;1998年留校,此后便一直在浙大管理学院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依然是创新管理。


“我们管理学院的创新管理,有很长的历史传统,是非常强的学科,我此后所有工作与学习,都是围绕着创新管理这门学科展开的。”郭斌谈到。


对于擅长跨界的评价,郭斌老师回应,浙大管理学院的学生类型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在专业学位上从工程硕士到MBA、EMBA再到DBA,再延伸至给企业提供的管理培训,这样的跨度,对身处其中的教师队伍来说,每天都是一种跨界。


“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我们要提供怎样的课程去匹配;面对不一样经验的学生,我们的授课方式需要怎样调整侧重点。”郭老师强调,如果在跨度极大和维度极广的课程背后,没有产生差异化的价值,那么浙大的管理课程,也不会产生现在的影响力,这些看似跨界的行为背后,实则是对教学理念与学术理念的坚持和专注。


理论与实践


“用理论去洞察实践,再站在实践的视角,去思考理论本身。”郭斌老师认为,要体现出管理学院的课程价值,就一定需要基于学术研究,结合产业实践,来设置课程内容,“否则的话我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类似的课程非常之多,我们真正擅长的并不在实践的细节上,而在于对实践的洞察上,我们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洞察实践背后本质规律的能力,这构成了浙大管理学院独有的部分。”


郭斌强调,理论与实践并不是对立面,“那些回到课堂学习的管理者,并不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上走得比他们更远,而是我们对实践性和现象性的理解,能够帮助他们走得更远。”


1672888682423853.png


既信奉理论的价值,又坚信实践的力量,这是郭老师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理念之一。此外,郭老师会在现实中,不断刷新理论的边界与课程设置的框架。“所有的课程,都是随着时间推移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刷新,包括一些研究的最新进展,一些现实中的最新现象,容纳到课程迭代里。”


重视理论与实践支撑教学内核,让郭斌老师格外善于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社会中会有许多理论知识的形式变形,背后的理论实际上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洞察千差万别的商业模式背后的共性,那么就可以创造出更多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2022年10月,他与博士生王真合著的《商业模式创新》一书在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本质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究,并给出了中国企业能够本土化操作的答案。


1672888704532145.jpg

“这本书的出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与研究中发现,实践者们在创造商业模式的时候,会发现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模式,无法用一个方法论有效地梳理出能够为自身商业模式所用的共性。”


比如,现实世界里的色彩有无数种,直到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做了太阳光色散实验,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太阳光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千变万化的色彩,背后是有科学原理可以解释的,但实际上实践者走得比这还要远,自然界可能存在着几乎无限的色彩。”


那么在商业世界,如何把成千上万种现实,逐渐沉淀成“7种色彩”,最后再用这“7种色彩”去创造无限可能。这就是郭斌老师所追求的,拆解现实,理解本质,再创造现象。


回到商业模式的语境里,郭老师用互联网经济做了一个比喻。“互联网带来许多商业模式创新,诞生了很多新物种,他们看起来所处的行业毫不相关,但背后却有许多共通的本质。比如针对长尾需求,针对离散的需求,那些被传统商业模式放弃的高成本需求,成为互联网跨地域跨场景创新的共同基础。”


过去与未来


回到“教师贡献奖”中的“贡献”两个字,郭老师说是沉甸甸的,既是对过去海纳百川的教学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执教生涯不断绵延的期待。


眼下,郭老师聚焦在两本书籍的创作上。一本是关于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本则是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批判性思考。


“数字化转型是整个中国企业的未来趋势,但是管理者在转型过程中的困惑也非常多。我希望能站在实践者的视角去梳理数字化转型背后的方法论问题。“郭斌进一步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战略理论在某些方面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企业需要新的范式和工具去理解时代的变化,而不是沿用滞后的理论。因此,先去理解世界范围里最新的理论成果,再去面对实践中待解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这两本书的创作,是郭斌老师当下的焦点,也是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几年来锚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各项政策和支持措施十分密集,近期工信部更印发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用更加细化的举措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方及各级政府指明了方向。


1672888729137284.png


在郭斌老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始终会从宏观的国家战略视角来调整企业的创新管理方略。这些年来,他不断地在投身于现实世界,并凝结出行之有效的理论成果。比如自2015年起,他每年带领团队编制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发布相关报告,帮助企业更好地认清自己,认识创新;再比如,他领衔开设的MOOC《基于创新的创业》;与杜健老师、吴东老师共同创办的ITP创享汇;为提炼华为管理经验而参与编著的《华为管理变革》书籍等等。


“要先去理解现实世界里的那些实践者真正的困惑,再倒回理论的世界里更新验证,得出思考,这是打在我所有研究和教学上的烙印。”郭斌解释,作为许庆瑞院士的门生,一直深受其“顶天立地”学术理念的影响,重视实际观察与理念的融合。


教了几十年的书,回归到一名教师的身份上来,郭斌老师把自己看成两个角色的复合体,一个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另一个角色则是知识的创造者。


“过去的执教经历中,我最大的归属感和愉悦感,都是这两个角色带来的。”对郭斌老师来说,当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把知识传递出去,在学生的实践里真正找到应用的价值,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会获得莫大的幸福感;而当一个知识的创造者,将自己的研究出版成书,读者的反馈让他知道,自己创造的东西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它的位置,这同样带来莫大的成就感。


采访郭老师的过程很短暂,但他的语言带着清晰的逻辑和强有力的召唤感,能够让你在极短的时间里,感受到他作为教师的输出能力。


接近采访尾声时,郭老师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生,送了一句话:“要坚定地相信理论的价值,好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用更简洁的方式去理解复杂的世界,这是理论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2301051119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