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傅佩荣作客浙大EMBA管理前沿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尤其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11月17日,浙江大学EMBA管理前沿讲座特邀国学大师傅佩荣解读国学智慧。傅佩荣系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执教于台湾大学,央视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嘉宾主持,也是台湾最高文艺奖得住。
“人性本善”是后人对儒家的误读
讲座上,傅佩荣教授对现在热读的《三字经》提出质疑:“‘人之初、性本善’是朱熹的话,‘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话,为什么要把朱熹的话放在孔子之前呢?”傅佩荣认为,“人性本善”是后人对儒家的误读,儒家的观点应该是“人心向善”。在美国曾做过一个调查,问如果可以隐形的话,你要做什么?……结果接受访问的民众80%都说要抢银行。因此傅佩荣说,“‘性本善’并不是孔子的本意,否则他为什么要强调‘君子有三戒’呢?”
因此,他认为《论语》才是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论语》是用对话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带给我们希望,要由学习而开发潜能,读者能从孔子的不同学生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典范。另一经典就是《孟子》,它引燃了上进的动力,由培养浩然之气而展现充分的自信。儒家两大经典皆以真诚为原则,由此建构健全的人文主义与人道思想。重回经典非常有必要,即使是少年儿童,也可以发挥记忆力强的优势,多学经典,以后慢慢领会。
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儒家与道家
“中国文化有三方面的理念:以《易经》为代表的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性论,包括儒家的人心向善论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论;向超越界开放,成就圣人与真人。” 傅佩荣表示,对于这些思想,后人也多有误读:儒家的真诚不是天真,而是能及时发现别人欺诈的智慧。儒家对现代人的启示主要表现在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对物质要“俭”;对神明要“敬”。
而道家也不是虚无主义,而是要求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而《易经》最大的贡献是教给中国人居安思危。
“中国人一直认为要警惕、要珍惜、‘富不过三代’,这就是《易经》的思想。我的学生在纽约精品店里打工,外国人买一只名表要讲几天的价,中国旅行团来了就一扫而空,直接叫老板把货架上的东西都包起来。”傅佩荣问道,“难道我们不该想想,曾几何时,欧洲人不也如此,美国人不也如此么?中国已经崛起,正是居安思危的时候。”
《易经》并不是迷信
《易经》一直以来被称为“有字天书”,由于成书时代久远以及文辞艰深晦涩,现代人很难理解其中深意,绝大多数人对《易经》的认识仅停留在六十四卦象,并将占卦视为同算命、看相一样的迷信。“大家看看易经中的八卦图,它是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存在的,圆中是黑白相绕的两条鱼,而鱼的眼睛都是对方的颜色,表明这是一种正在相互转换的变动形式,这显示了古人高超的思维理念。”
讲座上傅佩荣教授表示:“《易经》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总结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西方国家近年也对我国的《易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证实了先天八卦绝不是迷信。”
《易经》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不仅因为它在时代上最为古老,更因为内容涵盖了“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再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
《易经》强调以修德为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真正要告诫大家的是人性向善。
“有的人认为努力认真做事,就是自强不息,但是人的记忆力慢慢都会下降,真正能够延续的是人的精神诉求。”傅佩荣说道。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能够不断经历兴盛衰亡的周期,因此怎么样让中国文化永远兴盛而不衰亡是每一代中国人的责任。”傅佩荣表示,这就需要从祖先的文化中吸取养分。对于EMBA学生来说,作为企业家和高管,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对于企业的规划,对自己人生的定位都具有特殊意义。浙江大学EMBA管理前沿讲座的开设,内容除了经典的管理学前沿知识,还涉及文学、艺术等方面,旨在希望EMBA学生在精神上、思想上获得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