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的盛宴——浙江大学EMBA10秋季班青岛移动课堂感想
8月18日-21日,浙江大学EMBA移动课堂走进海滨之城青岛,在浙大EMBA中心副主任徐伟青老师的带领下,浙江大学EMBA2010秋1、2010秋2、2010秋3共60余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和高管参加了这次创新之旅,并开展交流考察与访问。
四天的学习行程紧凑而丰富充实,海信,海尔集团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的敬业精神、优美的厂区环境都给同学们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纷纷讨论,表示把两家集团的好经验、好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同学们对此次的学习也给予了肯定:“既开阔了眼界,领略了企业风采,又学到了知识,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
鲁宁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走进海尔园,您会发现员工走路都靠右行,因为工厂规定厂区内行走和马路上一样;每一位员工离开座位时,需将椅子推进桌洞里,否则将罚款,……”回忆曾听说过海尔集团在管理上如何、如何,在钦佩之中仍存有几分认为是扩大事实宣传的心态。这次移动课堂有幸对海尔、海信等国内著名优秀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及专项培训学习,更直观的见证海尔、海信的发展历程。这次活动虽时间短促,行程紧凑,但意义重大,受益良多,特别是在海尔参观,海尔创新的管理观念,严格的现场管理,卓有成效的业绩,使我在此去之前的那种心态荡然无存。许多参观学习的同事同样被海尔的创业史所震撼,所感动,并发出由衷的感叹:真不简单,也真够不容易。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什么叫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能够把容易的事,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太精辟,太富有哲理了。
从1984年亏空147万元到201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达1300亿元,在短短二十七年的时间里,海尔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外的卓著的业绩。在海尔,海尔的精、气、神无处不在——不论是海尔园区的门岗守卫,还是静默悉心打扫的卫生的保洁员,不论是接待我们的海尔领导,还是带领我们参观讲解的“宣传员”,不论是整洁安静的办公区工作职员,还是青春激情的厂区员工,我都能够从他们的眼中、身上感受到一股“自豪之气”,他们为他们的工作环境感到自豪,他们为他们的工作价值感到自豪,为他们是海尔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我们看到这些鲜活的企业生命力身上流淌着相同的精神血脉,那就是海尔的魂——创新。
“海尔像海”。唯有海才能以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而不嫌其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正因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涓涓细流不惜千折百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汇成碧波浩淼、万世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愿我们的工商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能以海尔精神为动力,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为实现工行的跨越式发展而不断努力!
不同的文化 造就不同的企业
孙锦伟 杭州科利化工有限公司
去参观青岛的海尔和海信是第一次,曾经多次听周边去过的朋友谈过很多感受,都是海尔日事日清的管理风格和全员创新的企业氛围。这次自己实地去参观,有了更多更深层的体会。两个公司有很多共同点:都是青岛大型家电企业,都有一个领袖级的领导,都很重视技术开发,都有国资背景,甚至都把参观作为一种青岛大型企业的一方特色,不过由于领导人的不同两个企业也有很大的差异,给我感觉海尔更开放,更重视外向和品牌,而海信则更内敛,更重视产品和技术。
第二天是陈劲老师讲创新和创业。上次在杭州听过他的课,感觉他学识很渊博,能够把创新这么死板而空洞的理论讲得生动活泼,这次听他结合海尔、海信讲创新和创业,又感觉他能适时地因地制宜,结合各类学科来分析海尔、海信,让我对这两个企业的想法在初次见面时又有很大的改观:这两个企业都很强大,而在竞争相当激烈的行业,这种所有制下的企业能够做得这么壮大而没有负重感,使我对他们的领导魅力很佩服,这不仅只是需要管理的艺术,还需要的是无比宽容的胸怀和超强的事业心。
南生橘北长枳,不同水土养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不同的企业,因此也不难理解杭州家电业始终长不大的原因了。
以创新实现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
杜旭虹:浙江火炬星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8月,随着浙大EMBA移动课堂,我们来到青岛,走访了海尔海信两家以“创新”著称的知名企业,同样是创新型企业,但留给我的印象却不尽相同。
我认为,海尔的创新在于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新闻周刊》网站这样评价海尔:海尔没有用创新去提供廉价的小冰箱、微波炉和空调,而是依靠创新来满足二十多岁现代都市人的各种需求,并几乎控制了酒柜、便携式洗衣机和台面洗碗机市场。创新从用户需求出发,我觉得海尔是这方面创新的典范。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创新,对消费者而言,实现的是与企业的产品零距离接触,对企业来讲,实现的是与消费者需求零距离对接,实现了企业及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这是目前很多浙江科技型企业所没有做到,并急需改进的方面。
海信的创新模式是“技术孵化产业”,以技术为基础,以项目为平台,以培育核心竞争力。海信的研发很多是前瞻性研发,解决的是10年后的课题。周厚健曾提出两个原则:“首先,一定要立足长远,前瞻性研发解决的应该是10年后的课题;其次,研发门槛要高,既要符合海信技术能力和支持能力,又不能让对手轻易超过。”对技术的追求成为企业的一种氛围和文化。
前瞻性技术研发往往要经历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漫长过程,经历无数次失败的考验,也会使一些研发人员失去耐心。为了稳定研发人员队伍,海信为技术人员制定了集团内最高的薪酬标准,海信技术人员还有独立发展通道,可以上升到比其他管理人员高得多的薪酬级别。海信还为技术开发人员设立“产权特区”,即在集团还是百分之百国有企业的情况下,对下属公司实行“一企一策”,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技术骨干持股的工作,建立长期激励机制。海信对研发人员重奖轻罚,允许失败。我觉得海信这些对研发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浙江的高新技术企业借鉴。
中国企业可以依靠自主创新
张靖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
回想起青岛移动课堂的学习生活,短暂而美好,海信,海尔的工厂及公司总部的参观见学;陈劲教授对海信、海尔创新创业与企业成长画龙点睛的精彩点评;同学们在蔚蓝的大海边,细软的沙滩上的欢声笑语,晚餐上的开会畅饮,每一堂课都让我受益匪浅,每一个画面都让我难以忘怀!
我国企业主要采用的是模仿创新,但通过工厂现场参见及公司总部企业发展史及产品介绍,与企业负责人的深层交流与互动,我们了解到,同样是全国甚至是世界的著名品牌,海信与海尔走出了不同的发展与创新的战略之路。“海纳百川”“信诚无限”,是海信的写照,“Hisense”由“High”与“sense”组合而成,饱含海信人对高科技,高品质,高品味的不懈追求。
陈劲教授以海尔和海信为例,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剖析了海尔和海信创新方面的显著特征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与缺点,提出了如何改进海尔与海信的创新管理的思路,指出了企业家如何改进创新与创业素养。现在回忆起陈教授的知识,精彩的讲课还在我耳边回荡,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课后,在著名的崂山道士墙边我驻足了很久,据导游说,要穿越这道墙必须有2个条件,第一是一辈子没有做过一件坏事,第二是一辈子没有说过一句假话,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做到第一个条件应该不是问题,但是第二个条件能做到的,却是难上加难了,谁能保证一生没有说过一句假话呀,做事能做到无愧于心就已经很知足了。
浙江大学EMBA移动课堂是为学生准备的课外“加餐”,将教室搬到全国各地,并进行实地企业走访和考察研究,让理论和实战在现实中碰撞出火花,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运用多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和EMBA 课堂所学的前沿理论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为EMBA——这一拥有深厚智力资本和雄厚资金资源的特殊群体提供一个考察当地经济政策和投资环境的平台。截止目前,浙江大学EMBA的学员通过移动课堂的形式已访学过北京、香港、厦门、南京、西安、青岛、长沙等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