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入读| 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生专业学位系统

卫龙宝副院长点评“块状经济”与桐乡未来

发布时间:2011-02-19 07:00 浏览次数:0次

        水乡乌镇的旖旎,丰子恺缘缘堂的风雅,“中国杭白菊之乡”的美名,让不少人对地处沪、杭、苏“金三角”中心的桐乡心生向往。

   因地理位置独特,并坐拥京杭大运河之便利,桐乡自古商贸发达,过去二三十年来,丝绸、服装、毛纺针织、皮革皮草等产业愈加兴旺,又培育出全国规模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

   尽管经济增长迅速,早已位列“全国百强县市”,但这个以民营经济和传统产业为主导的江南小城,仍然面对诸多发展瓶颈。

   日前,就如何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等话题,桐乡市市长朱海平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

     “长三角规划”助推经济转型

     《中国经营报》:2010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桐乡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如何为自身准确定位以抓住发展机遇?

   朱海平:桐乡东距上海110公里,北至苏州65公里,西邻杭州56公里,沪杭高铁、沪杭高速横贯全境,与上海虹桥机场和杭州萧山机场只有咫尺之遥,又是全国首批开放县(市)和浙江省17个扩权县市之一,具备先发开放优势和较强综合实力。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主动融入沪杭城市群,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一直是我们的战略方针。

   对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桐乡来说,《规划》的出台,促使我们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该《规划》提出,到 2012年,区域内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同时要以沪宁、沪杭甬沿线为重点,发展具有先导效应、成长潜力大的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随着该《规划》的实施,必然会推动技术、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促进桐乡经济转型提升。

   《中国经营报》:虽然桐乡在全国经济百强县市中排名中上游,但外界认为,桐乡缺少中高端产业,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多,这是不是你们遇到的最大发展瓶颈?

   朱海平: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初步形成了以毛纺针织、化学纤维、建筑材料、皮革皮草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格局。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连锁配送等也在加速成长,以乌镇古镇游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业则蓬勃兴起。

   当然,目前桐乡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面临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现代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等问题,土地、资金、能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瓶颈日益突出,较长时期内将是制约我市经济继续做大做强的不利因素。

   “十二五”规划期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将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总体考虑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把桐乡建设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特色明显、实力雄厚、工贸并举的产业强市。

     新能源领衔产业升级

   《中国经营报》:桐乡是民营经济强市,为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政府提供了哪些政策支持?

   朱海平:在当前宏观经济趋紧、资源价格上涨、用工成本上升等不利环境下,我市民营企业面临不少实际困难,包括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多数处于产业价值链末端、综合管理水平不高等等。我们一直致力于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营造稳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以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活力。具体来说,一是加大人才引进、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市场培育、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力度,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二是引导民营企业完善经营机制、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加强公共服务管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工作作风,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

   《中国经营报》:据悉桐乡最近启动了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光电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招商活动,这些新项目的定位和目标何在?

   朱海平:目前,我市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共有企业140余家、年销售突破100亿元。特别是新能源产业表现突出,2009年,我们规划布局了5平方公里的新能源产业园,出台了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以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壮大产业规模。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新能源产业园的培育发展,使其成为带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增长的有效载体,以点带面,助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桐乡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属嘉兴五县市之一,面积723平方公里,人口66万人(2004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美誉。利用区位优势和新兴产业基础兴建的国际新能源市场,坐落于桐乡市经济开发区内,占地近百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计划打造成我国首个集光热、光伏、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为一体的新能源行业交易和产品展示推广平台。

     桐乡——这个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所在地,正以矫健地步伐逐梦“新能源”,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鲁怡 夏燕燕


     卫龙宝:“块状经济”与桐乡未来

      “块状经济”是支撑整个浙江省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桐乡市自然也不例外。自1993年撤县设市以来,桐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其块状特色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桐乡的毛纺针织、化学纤维、丝绸服装、建筑材料、皮草制品等块状特色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超过 75%,濮院羊毛衫市场更是凭借其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的地位,有力地提升了桐乡的城市知名度。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桐乡经济的优势和劣势都在块状特色产业。一个地方的经济如果过多地依赖某一产业,就会出现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低、发展后劲不足等弊病。而缺少中高端产业链环节,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多,更会对桐乡经济形成掣肘。这就需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大其他产业比重,不断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二五”规划期间,桐乡要实现转型升级,着力推动大城市、大平台、大产业、大市场、大文化建设,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应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对各种经济要素空间布局优化的带动作用,同时做好大平台建设的基础工程,以支撑大产业发展,带动大项目和大企业的引进。桐乡市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市经济开发区、濮院针织产业园区、崇福经济区、高桥新区和临杭经济区“五大平台”的发展战略,正是大平台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

   以高桥新区为例,沪杭高铁的开通,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沪杭高铁,新区发展前景广阔。就大产业来说,桐乡积累了厚实的制造业基础,但产业链有较大缺陷,现有主导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不掌握话语权,当务之急应尽快摆脱低端产业选择依赖,通过增强技术研发、构建营销网络、培育自主品牌,实现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的延伸。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块状经济缺少“领头羊”的原有格局。

   随着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桐乡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兼EMBA教育中心主任卫龙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