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EMBA积极推进浙商利用香港国际化商业平台
自华尔街风暴席卷全球,一时资金链紧张、股市下跌、楼市冷清、倒闭风潮、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停滞……,这一切在考验着企业与国家经济。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出现回升的趋势,面对经济危机与由此带来的机遇,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困境,总结经验,调整经营模式与增长方式是当前关注的重中之重。
10月21日,浙江大学EMBA香港访学团一行60多人前往香港访学。浙江大学EMBA学员作为现代企业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在危机一开始就表现出坚毅的精神,紧紧抓住机遇,在变化中寻找可持续经营的发展之路。此次香港之行,就是与香港同行进行经营模式研讨和新型商务方式交流的一次探索之路。
浙港商界精英对话
10月22日,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主办,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和浙江大学香港教育基金会承办,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国际青年商会香港总会、凤凰卫视、亚洲电视、大公报协办的“全球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浙港商界精英对话”活动如期在香港九龙香格里拉饭店举行。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王志民先生、原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司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太平绅士、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现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青年工作部部长韩淑霞女士、香港贸易发展局国际推广总监许行璋女士、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倪明江教授、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玉芝女士、浙江大学校长助理张美凤女士、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平女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波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应飚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卫龙宝教授、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任范晓屏教授、香港亚洲电视行政总裁胡竞英女士、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吴小莉女士、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香港国际青年商会会长吕宁思先生、香港亚非集团主席陆增祺先生、国际青年商会香港总会会长黄文健先生、香港至美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胡建民先生、环球数码创意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陈征先生、浙江万事利集团总裁李建华先生、浙江赞成房产总裁罗晓伟先生等领导和企业家出席了论坛。
危机面前 浙商、港商优胜劣汰 浴火重生
刚刚过去的金融海啸,让企业家们体会到了大起大落,在这次危机中,东南沿海特别是浙商和港商在这次金融海啸当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作为商业行为中第三者,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浙商这样一个活跃的商业群体也遭受了非常大的考验。但是浙江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在这当中呈现出一些典型的趋势,比如说生产要素向那些优秀的龙头企业集聚。所以我们浙江省,我相信很快就会出现年销售额或者年营业额能够达到一千亿左右的民营企业。因为危机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黄文健(国际青年商会香港总会会长):这次金融危机我最深的感受是2月到4月份的时候,香港的环境是特别差。可以说,那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信心”问题,但是香港人那个时候对金融和投资都要失去信心了。但是香港不同于其它地区,在地理上、技术上、管理上有很多优势,所以香港那时候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比其他国家和发达的地区要好很多。
李建华(浙江万事利集团总裁):从08年开始到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危机,但是丝绸企业不是从去年开始危机,而是在十年前就开始。改革开放以后,丝绸企业就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我们每天都在危机中度过,从来没有受到过保护,所以我们应对危机的摔打能力比一般企业强一些。
第二,我们理解“危”不是危险,是发展,是一种竞争。“机”是机会、生机和活力。实际上“危”对每个企业,相当于我们的空气和水,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但是“机”对每个企业是不同的。作为一个传统企业,如何在危机中间规避风险、抓住机会,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要把自己的战略定位好,无论外面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罗晓伟(浙江赞成房产总裁):金融危机对房地产企业影响很大。08年的1—3季度杭州整个住房和商品房成交量是一万套,然后到了09年1—3季度,这个数字有了飞跃的增长,达到了五万套。可以说浙江房地产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是经历了冰火两重天。这样的转变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外,也离不开房地产商自身的努力,在行业低迷时期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没有降低,而是继续上升,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
中国经济需要华尔街角色
陈征(环球数码创意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是好事,它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回归它应有的位置。大家都知道,香港的恒生指数从三万点掉到了一万点,花了两个月时间,内地上海股市从六千点掉到两千点差不多用了两年的时间。一个成熟的市场掉得那么快,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掉得那么慢。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大陆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主要还是股民兜里自己的钱,所以掉到一定的时候准备割肉。而香港投资者大量的钱是那些基金,他们在割肉的时候很豪情,而且最好割完了以后从头开始。
这次金融危机是华尔街造成的。资本市场很重要的功能是配置资源,企业效益好,资金就往这里流,企业效益不好资金就溜流走了,最终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回归它应有的位置。华尔街的资源配置是建立在信息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依靠很多中介机构,但是国家发改委的信息渠道是依靠各地政府,水分很大,信息就不准确,所以这方面来讲,有的时候我们中国经济需要华尔街模式。
美国今天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它的核心实际上是三个支柱:军事、科技、资本。它用资本市场支撑科技研发,用科技来发展军事,军事来保护它的资本秩序。这就是今天美国形成世界地位的三大原因。因为没有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中国的科技研究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今天的中国经济还是需要华尔街这样一个角色。
浙江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新优势
浙江、香港的发展道路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8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的时候,以低端、低质、低价的产品去打开世界贸易市场,争取到了相当大的成果。现在香港显然已经摆脱了这样一个模式,现在是不是中国已经接过香港的接力棒?特别是浙江。在这方面,港商和浙商一前一后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吴晓波: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环境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浙江要走的一条道路。我们还必须得到,中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是支撑中国下一轮发展非常重要的力量,这个力量是绝对不能够放弃的。但与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浙商将有很多新的优势、新的要素会介入到发展道路上去,不会是简单的重复。如有些高科技的企业,像阿里巴巴、旺盛科技等基于现代技术的公司,他们用新的资源整合模式,把传统产业的优势与新科技相结合,在拓展市场需求当中找到自己新的竞争力。
内地与港台发展另一个不同是内地发展有很大的纵深,形成一种梯度。所以沿海地区获得早期发展,随后可以在内地看到它的跟进。在这个梯度里面,总能够找到一些跨越的机会,就是新的模式。在腾笼换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科技型企业——其硬件以及管理、技术、观念、体制等软件方面的发展,是支撑下一阶段发展重要的力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只在那些低附加值的加工业,也包括高科技产业。它不以低成本劳动力为主,而是密集的高科技劳动力为主,这种发展新模式具有非常强的的竞争力。
胡建民(香港至美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不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我觉得在环保方面要抓好。如果现在在环保方面我们贪了一些小利益,省了一些钱,未来我们一定会付出几十倍的钱去把它补救回来。
浙商 港商 合作大于竞争
浙商和港商彼此之间,有哪些矛盾?哪些竞争?这些矛盾和竞争怎样解决?是先发展后发展的竞争吗,还是资源的竞争?
吴晓波:浙商和港商的竞争可能在不同领域里体现。首先偏于低端制造业先面临竞争,内地这个领域发展非常迅速,会有比较强的同质化竞争。第二个领域是金融服务业,内地在这方面虽然相对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会非常迅速。特别是前期,浙江非常典型的一点就是地下钱庄发展比较快,当政府政策有改善或放松,特别是像中小型银行,如果能够放松的话,他们会发展非常的迅猛,香港在金融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互补性。香港的这些经验,特别是香港与江浙跟长三角人脉的网络和历史渊源,使他们能够找到一些的互补性的东西。
黄文健:我看不到香港跟浙江有什么可以竞争的地方。我们的市场是全世界,全世界各地都有浙商和港商。香港跟内地城市,浙商和港商之间怎么去合作,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有关版税、知识产权的问题,香港是希望跟内地配合的,一些企业做的产品因为没有知识版权,产品价格就卖不高,可能只能卖一两百元。但是如果一个好的产品,有专利知识产权,就可以卖几百元、几千元。抄袭是永远不会呈现出很好经济效益的,香港虽然有这个意愿去做,但是因为我们市场太小,如果有内地市场一起去发挥,这就是一个不错的环境。因为中国人喜欢之后,日本人喜欢、韩国人喜欢,美国人也喜欢,就变成全球性的产品。
李建华:我也非常希望浙商跟港商更多的是合作,如果真有替代那也是一条非常长远的道路。第一,如果个人能力竞争,我认为浙江人可以很快超过香港人。第二,以企业为竞争,我们每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要有号召能力,像香港利丰,它已经完成整个世界的布局,它的布局不是生产的布局,包括设计、研发、渠道建设、银行融资等整个企业的发展竞争,在这方面我们跟香港的竞争是非常之难的。第三个,系统的竞争更难,比如说监管体系,这个也是很大的难点。
陈征:浙商跟港商竞争肯定是存在,比如说最简单的,原来是香港接单子,内地做加工。做生产、加工往往跟客户渠道接触,就想代替了。这种竞争带来的效益是好的,竞争完了以后,其实香港还是有办法的。更好的方式是一种整合,所以这种竞争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真正的优胜应该是一种整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觉得,浙商要多利用香港的环境,香港这样国际化的平台,在浙江甚至内地目前还不太具备。
学习 考察 借鉴 新浙商气质
浙江大学EMBA硕士学位教育是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浙江省惟一具有合法资质开展EMBA硕士学位教育的办学机构。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及社会各界中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精英,致力于培养具有卓越的国际战略眼光,总揽全局的决策和领导能力的企业家和高级职业经理人。
通过近7年的不断努力,植根于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浙江大学EMBA赢得了无数企业家的信赖,1000多名企业家成为浙江大学EMBA学生,他们大都是江浙沪一带优秀的企业家,其中又以浙商为主,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群体——浙江大学EMBA俱乐部会员。浙江大学EMBA俱乐部全面整合EMBA学员、学校、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为EMBA学员构筑一个学习运筹之道、展现精英风采、拓展优秀人脉、享受品质生活、成就伟大事业的终身学习、沟通、互动的高级平台。他们在这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各自的经验教训。
通过海外访学和移动课堂这个平台,他们的足迹和视野走出浙江,走出中国,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麻省理工大学、UBC大学、华盛顿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数十家国际著名大学商学院学习,聆听国际知名专家教授授课,到微软、爱立信、高通、惠普、加拿大植物药业、联邦储备银行、联合利华、吉百利、通用、宝马、奔驰、美洲豹、毕马威、沃尔沃等欧美知名企业及机构参观,与当地知名企业家开展面对面交流。这种差异文化和学术的交流,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未来的事业发展增强了力量。
浙江大学EMBA还有一个重要的对外交流平台,就是移动课堂,这是为学生准备的课外“加餐”,通过游学的形式,到国内一些著名高校交流学习,邀请对方院校顶尖师资为学员开课。浙江大学EMBA的学员通过移动课堂的形式已访学过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些著名院校,每到一所院校都邀请该校最好的师资为学员上课,同时与组织与该校EMBA学员联谊活动,深入交流,在全国范围内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移动课堂学习之余还考察和感受不同地区的投资发展环境,了解当地的投资政策和氛围,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收益。
在“和合”时代,打破时空阻碍,不同商帮之间需要互相交流,这次香港之行,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特意安排EMBA学生们在香港著名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课,与该校的EMBA学生交流,并参观香港凤凰卫视。在学习中寻求机会,在差距中寻求进步,在交流中寻求发展,新一代浙商除了秉承原有的浙商精神外,也呈现出了新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