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EMBA管理前沿(苏州)论坛召开
9月7日,由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办的“管理前沿论坛”登陆苏州,为苏州政商界高层管理精英带去一场《儒家文化与中国管理智慧》的思想盛宴。
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任范晓屏教授主持论坛,邀请浙江大学管理学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张钢教授主讲《儒家文化与中国管理智慧》。《苏商》杂志主编、国际苏商联合总会秘书长俞文勤先生,苏州市温州商会秘书长、苏州市低压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松献先生,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台商委员会副会长、商旅之友杂志社社长陈志高先生等苏商、浙商、台商代表共同探讨现代企业管理智慧。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了解儒家文化与中国管理智慧,化解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有效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范晓屏论坛致辞
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是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国内首家通过AMBA国际认证的,浙江省惟一具有合法资质的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办学机构。教育中心主任范晓屏介绍,管理前沿系列论坛是浙大EMBA教育中心举办的免费公益论坛,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邀请了彼得.圣吉、明兹伯格、唐.舒尔茨、樊纲、梁小民、钟朋荣、钟伟等著名专家学者,在杭州、温州、宁波、绍兴、台州、金华、苏州等城市一共举办了38期这样的论坛,有近万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直接受益,这次苏州论坛是该教育中心今年举办的第十次论坛。范教授说,希望借浙大强大的师资和论坛这个平台,传递工商管理最前沿的一些发展趋势和进展,分享一些优秀的甚至失败企业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浙大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举办这样系列论坛最主要的目的所在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快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都在探索如何用先进和合适的管理方式,来管理不断壮大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的种用人之、修身之道、经商之道相融合,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是很多企业家一直孜孜以求的管理之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儒家文化做为中国重要的一个民族标签,慢慢形成一股独特的管理潮流,越来越受到认可。
张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浙江大学EMBA《企业文化与管理哲学》课程特聘教授,对中国儒家文化与管理智慧有着深厚的研究。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2500多年前就诞生在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济宁曲阜市。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倡导“义利并举”的价值取向,“克己奉公”的工作精神,“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兼收并蓄”的实用理念与当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发展趋势非常吻合。
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者静静反思一下,在你的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你可能想到了十个八个,都与什么有关呢?都与人有关。所以人是管理中最难处理的问题。尤其难处理的,就是你自己,就是管理者自己,所以管理中,最难的就是管理者的自我超越。这里中国的儒家文化能够给你提供丰富的资源,其实中国儒家非常强调从个人管理向组织管理迈进,并认为除此别无他法可行。“修身”、“齐家”、“平天下”,就是从个人管理,到组织管理,达到最高的国家管理的层次。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核心在于信任
彼得.德鲁克说,一个人怎么样把自己从一个卓越的自我管理者修炼到组织管理者的角色。接下来是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如果一个管理者失去了被管理者的信任,这个组织根本就失去了凝聚力。信任的本质就是理解加宽容。儒家有什么样的资源呢?《子贡问政》记载:“足食、足兵、民信之”,有了这三条,你这个国家就战无不胜。子贡接着问,如果首先去掉一个,去哪一个呢?孔子说可以去兵,用现在的话说,可以外包了,那个时候,子贡再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哪怕我的市场份额都丢掉,只要我的下属在,我依然可以重建我的市场份额和装备。一个管理者要真正赢得被管理者的信任,必须把理解和宽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这个也就是我们说的,对现代管理非常重要的引申意义。
赢得了下属的信任,就要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职能和系统的关系,如果眼睛过分盯着职能,你可能会失去系统的感觉,而作为一个现代意义的管理者,最忌讳的是特定的职能,要从特定的职能脱身出来。《论语》中“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能把自己的职能定位在解决特定问题的器物的功能上,而应该是更全面的,把握器物功能的整体功能。明末戏剧家,李渔谈“学文”与“学技”,“学技必先学文,天下万事万物,尽有开门之锁钥,而文理二字之为锁钥,其所管者不止千门万户,一切当行当学只事,无不握其枢纽,而司其出入者也”,这就是系统思考的基本理念。“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难易盘若天渊”,没有这样的素质的人,可能会忽视了前提,管理者的基本要求,必须有这样宽广的视野,才能真正把握组织在变化环境中的方向。
超越组织,树立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名片。如果不高举社会责任的旗帜,企业的发展空间会有很大的制约,而社会责任的概念,在儒家文化传统中也能找到很好的记载。《张子语录》中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企业必须用整个市场的行业,立规矩,立良心,经营不是为了自己赚钱,要用整个市场和行业做规矩,更重要的是做一种良心,也就是社会规范。这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给我们贡献的最大的管理智慧,就是在管理中怎样平衡“道”与“术”,在现代管理中,这个也是最难的课题,最说不清楚的课题。
浙商 苏商 台商 管理背后的文化理念
浙商,苏商,台商,是当前很重要的商帮,他们在企业管理中间的特点和风格,以及这些特点风格背后渗透的文化理念
现代商人具有明显群体特征的是浙江商人,苏商喜欢跟浙商比,浙商的果断、刚烈、勇气和团队精神与苏商形成鲜明对。苏商过于求稳,习惯于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追求完美,过分注重在旧的发展平台上逐步延伸。而同时期的浙商,较少受传统制度的制约,在发展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善于不断超越自我,从而能在新的平台上加快发展。浙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州模式”,“温州模式”其实是一种创业的精神,浙江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互动让浙商开始朝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这与企业的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更为重要的还是浙江商人一种抱成一团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整个浙江经济的发展。
江苏人向往做儒商,这是苏商的一个共同特点。有一位德国人说“江苏人是最像中国人的”。这话是有道理的。江苏地理位置上与浙江、上海接壤,地处长三角商业经济圈重要腹地,同时又是我国粮棉等农作物的重要产区,因此中国人的安稳、中庸、善忍、聪明都很容易表现在江苏人身上。在苏商身上总能找到儒家文化的底子,睿智、儒雅、安稳。在商场上,苏商以稳见长,不爱冒险也不爱摆阔。“苏南模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给江苏经济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只是从根本体制上讲它需要改革。苏商如何走出传统的模式,以创新走向国际,首先要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框架下,跃上全球化的平台,全面融入国际产业链。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台湾商人到大陆投资,苏州成了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投资的首选地之—。目前,据统计资料,苏州全市有台资企业3200多家,常年生活着2万多台商和他们的眷属。台湾跟祖国大陆分开了五六十年,已经形成一个台湾特色的台湾文化。四百年来,台湾历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人、最后的日本人的殖民文化,造成今天台湾文化的多元化与包容性,但是这个文化里面还是以中原文化跟闽南文化为主。台湾人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又接受过日本的殖民的的管理,又有美国文化的开放,台商到了祖国大陆经营,一般对员工的管理方式就是人性化管理。但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碰到很多的冲突,因为观念上的沟通有很大的落差。
无论是浙商还是苏商和台商,在全球化背景下共同发展的目标,就是要超越传统上认为的地域性的熟人文化,而走向一种非人格化的市场交易的平台,并建立起自己的有特色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这种制度嵌入到更大的中华文化背景下,这样时候我们就提儒商了,就形成了遵守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规范的商人群体。
此次论坛由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和《苏商》杂志社主办,苏州市温州商会、苏州市餐饮业商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台商委员会、苏州市浙江大学校友会协办,招商局地产(苏州)有限公司特别协办。
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