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入读| 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生专业学位系统

潘功胜:普惠金融的几个误区

发布时间:2015-03-24 07:00 浏览次数:0次

315日,两会结束的第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就参加了一场题为《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沙龙,在主题演讲中,潘行长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已经达成共识,而在如何发展方面还有分歧。


在共识方面:


潘功胜认为享受金融服务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普惠金融非常重视,这两年普惠金融业取得不少的进步,但是当前中国在普惠金融的发展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差距,同时造成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问题突出。


在分歧方面,潘功胜认为存在以下误区:


第一,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政策性金融,过度强调社会性,忽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性。他列举了世界银行推出的政策性金融,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和浪费。他认为大量的案例证明,中国要在政府支持下走市场路线来发展普惠金融。


第二,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过高的融资满意度,对风险相对忽视。潘功胜认为运动式的普惠结果适得其反,比如印度、孟加拉出现的小微金融危机,就是政府强制推动造成的恶果,同时,过度宽松的融资满意度可能把小微企业送上不归路。


第三,容易把普惠金融的供给等同于银行信贷,忽视了供给的多样性。潘功胜认为不同企业发展不动阶段,融资渠道不一样,推动普惠金融要建立多样化的融资体系、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第四,市场上也存在一种过于政治化的观点——认为银行的经营者过于追逐利润,思想觉悟不高。潘功胜认为靠思想道德水平解决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不现实,他认为这种想法过于情绪化,或者是过于政治化的。不可能来真正的解决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但是这一类的质疑和批评,至少对银行业有一些启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商业组织,需要在追逐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达到平衡,形成一种平衡。商业银行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和内部授权体系,要体现这样一种平衡,要有助于微型金融的发展。


第五,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视角看,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际也是整个经济体制转型滞后的反映。他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经济体制有关,由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以及国企的预算软约束,让银行更愿意服务于大企业,从而消弱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形成挤出效应。应该降低地方政府过度的发展经济需求,规范地方政府和国企的融资行为,十八大后这方面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谈完共识与分歧,潘功胜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提出一些建议:


其一,完善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制定发展目标,形成宽松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联想到潘功胜在两会上的表态,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可能更多的关系到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更多的强调框架性。


其二,创新普惠金融市场体系,比如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市场体系。


其三,完善普惠金融的组织体系,优化金融机构准入。


其四,建立制度保障体系。要发展一些政府性的融资性担保基金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坚持民生金融优先。


其五,加强消费者保护与教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普惠金融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为社会各个阶层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了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对于享受基本的金融服务的权利,与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一样,都是人的基本的权利。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普惠金融,尤其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和“三农”的金融服务为主体非常重视。应该说这些年来也取得了一些不小的进步,但仍然是中国金融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期待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常常成为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发展普惠金融提升了中国的微型金融服务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发展工作重点内容之一。


发展普惠金融,大家共识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怎样发展,如何发展,大家在这些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一些认识论上的问题。我选几个问题谈一谈看法:


第一,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政策性金融,过度强调社会性,忽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性。从国际上看,上个世纪70年代普惠金融发展的早期,世界银行跟组织在亚非拉国家大量的“微贷项目”,有过资金使用低效浪费、腐败丛生的惨痛教训。比如说印度以转增和政府支持为主的开发性银行,由于过度强调它的政策性,一度认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优惠利率贷款被村庄的存储人挪用,真正需要支持的贫困人群得不到贷款,早期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经历过慈善金融的失败。大量的案例使国际社会形成共识,微型金融、普惠金融,要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操作,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制度。


第二,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过高的融资满意度,对风险相对忽视。事实上普惠金融也是金融,而且主要是针对风险承担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交易能力比较高,风险更大,不顾条件,因为追求政策宽松,降低信贷标准,甚至搞印度式普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出现了小额信贷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企图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融资的满意度,盲目开展全民小贷行动计划,造成了危机。过高的融资满意度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政策导向,因为导致企业盲目扩张,投机活动,也不利于银行发放道德风险,保持适度的融资环境可能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是合适的。在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的金融机构的一些顺周期的行为,对金融机构的顺周期的一些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宏观经济增长的速度非常快的时候,银行的风险偏好降低,融资条件宽松,甚至造成信贷的狂欢,当过度宽松的融资条件,可能将小微企业送上不归路。


经济周期一旦进入下行阶段,小微企业更加容易出现各种金融困难,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应收帐款和坏账率的上升。这些经营方面的问题最终归结为财务问题和资金问题。而在经济下行时期,小微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和经济下行时期不一样,经济下行时期从其他渠道获得现金流会衰竭,这样进一步加大对于银行资金的需求,更加泛大,但是这个时期银行风险偏好上升,融资条件收紧,造成小微企业融资供求矛盾进一步紧张。我们今天反思一下,东部的一些省份在金融危机以后所出现的一些金融风险方面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200820092010年,可以说是一个信贷的狂欢,东部的沿海地区,一些过度融资的行为,银行过度降低信贷标准,小微企业过度融资的行为,实际上是把一些小微企业送上了不归路。


第三,衡量金融的普惠性,不仅仅是看它的融资需求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也需要包括存储款、转帐、支付等等,贫困的人群和贫困的弱势群体,能不能享受到一些现代的金融服务。


容易把普惠金融的供给等同于银行信贷,忽视了供给的多样性。不同的市场主体,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有差异很正常,农村家庭粗放型的企业在银行难以借款,更多的是靠熟人借贷和民间融资,这在世界各地也是如此。农村家庭通过民间金融满足了需求,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同样也是普惠金融。世界银行20国集团在普惠金融中也十分强调供给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传统金融和新金融,银行与非银行都是实践普惠金融的供给主体。


观察小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问题。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融资渠道应该有差异,初创期的企业可能只能拿自己的钱,朋友的钱,或者是风险投资,这个阶段向银行借贷比较困难。随着企业走向成长期、成熟期债务融资比例可能会上升。上市发行股票,因此建立一个多样化的融资体系,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规范民间融资的发展,适应不同成长阶段企业融资的需要,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市场上也存在一种过于政治化的观点——认为银行的经营者过于追逐利润,思想觉悟不高。从刚才主持人介绍的张行长的发言之后各种媒体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建行行长张建国在两会期间的“银行是弱势群体”言论。)。要求提高这个行业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水平,希望通过提高这个行业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水平的方式来解决中国普惠金融的问题,我觉得这种想法过于情绪化,或者是过于政治化的。不可能来真正的解决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但是这一类的质疑和批评,至少对我们银行业有一些启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商业组织,需要在追逐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达到平衡,形成一种平衡。商业银行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和内部授权体系,要体现这样一种平衡。要有助于微型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目前的竞争性越来越强,商业银行站在自身未来发展的角度,随着越来越多实体主体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竞争性越来越强,站在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说,发展小额金融,也应该成为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视角看,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际也是整个经济体制转型滞后的反映。一直以来地方政府过度偏靠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银行融资,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的问题造成银行的贷款偏向大企业,大项目,这一点也是社会各界质疑比较多的。客观的说,相对于小微企业,政府相对于三农,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争夺更具有竞争力,大项目的优势削弱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实际上在市场上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形成了挤出的效应。尤其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的时期,考虑到银行风险偏好,银行从风险偏好、维护大客户关系的这样一些角度,大项目大企业相对于小微企业的优势更加显著,导致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资金可获得性进一步下降。降低地方政府过度的经济发展的偏好,地方政府融资机制改革等等十分必要,继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市场主体,强化了对地方融资行为和国有企业融资行为的财务约束,改善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提高资金资源的配置水平,提升微型金融服务供给的可获得性,对于这一点来说,在十八大之后目前来说正在发生一些改变。


关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我想提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和改革的路线图,建议更具包容性,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体系,实现要素服务和保障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


二是创新普惠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基于农村各类产权的金融产品,盘活了农村存量资产,支持小微企业依托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建立一个多渠道、广覆盖、高效率的股权融资市场,健全了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和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灵活、多元的投融资服务,培育了私募市场,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同时发展涉农涉小保险产品,增强了保险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和保障能力。


三是完善普惠金融的组织体系。发展贴近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小微金融机构,建立大众小型金融机构并存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和费用,优化金融机构准入,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强劲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小微金融机构,促进市场竞争,增加金融供给。


四是建立普惠金融的政策保障体系。针对中西部落后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情况,基础设施差异化的货币金融政策,针对偏远地方农户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搭建了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包括信用信息,农资担保、支付结算等各类金融金融需求,建立了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风险分摊机制,建立政府背景的担保基金和政府背景融资性的担保公司,发展中国的征信市场。中国微的担保组织在过去这些年里发展的速度比较快,现在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全国有接近9000家的规模,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观察和评估这样一些东西,有一些值得总结的东西。这些融资性的担保公司基本上都是一些以商业性背景为主体的担保公司。实际上可能有助于缓解微型金融融资可得性的问题,但是对融资成本的问题实际上提到一个加注的作用。


在发展中国的微型金融担保体系的时候,我们监管部门近年来一直也在不断倡导,要发展一些政府背景的这样一些融资性担保基金和融资性的担保公司。


最后一点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妥善处理金融消费纠纷,保护弱势群体,在金融服务过程中合法权益,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提高国民的金融素质。发展普惠金融是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关系到人民福祉的一个伟大的事业,实现了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的系统工程。坚持普惠金融的理念,坚持民生金融优先,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人群,所有地区,谢谢大家!(资料来源:腾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