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信祥:互联网金融要像水一样浇灌实体经济之树
5月17日,在浙大EMBA教育中心主办的“中国资本市场高峰对话”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温信祥博士以“互联网金融创新及其边界”为演讲主题,分享了互联网金融的特性,并指出互联网金融必须做好支持实体经济、风险管控、监管合规三大工作。
互联网金融要像水一样浇灌实体经济之树
首先一点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关。阿里金融下一步发展的16字方针里也提到了服务实体经济,事实上阿里金融就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当中产生的,比如支付宝就是为了满足商户的需求产生的。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端、渠道端,但是在服务实体经济上资产端是一个很大的短板,可能会制约其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一问题也体现在余额宝的发展上,余额宝90%以上的资金还是银行的协议存款,阿里小贷余额和余额宝相比还微不足道,也就是说余额宝在资金运用上还比较困难。互联网金融在提供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的期待中发展,也要像传统金融一样服务实体经济。
其次是要过风险管控关。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内控的风险就会很大,四大行的行长很大一部时间是放在内部管理上,是在管人。第二,支付和清算的风险不一样。二者监管标准不同,清算的系统性风险更大。
第三,风险文化的形成。为什么金融危机、银行危机会不断重演?主要是因为金融本身具有风险,但是人们对风险却很健忘。所以,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一样需要有经验的风险管理人员把控好金融风险,需要学习和培育风险文化。
最后要过监管合规关。监管合规关就是在国际监管上面强调三点,一个是维护公平竞争,二是保护消费权益,三是防止金融犯罪,就是反恐融资和反洗钱。最重要的就是后两条,反洗钱、反恐,一旦破坏了处罚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目前银行执行的合规和监管标准较严。互联网金融确立了适度监管的原则,但是消费权益和反洗钱等不可放松,根据国际潮流这两方面标准还可能越来越高。互联网金融需要敬畏监管、主动合规,也需要认认真真过监管合规关。
互联网金融创新需控制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也受到了3个约束。
第一是30年法则,有人研究,一项技术从发明出来到应用,大概要30年时间。
第二是路径依赖。世俗的客观存在,他就存在不以你的喜好而改变。这就是路径依赖。
第三就是金融风险的外部性、滞后性和不对称性。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更多的是正的关系。但是金融更关注风险的负面性,因为不稳定对经济反过来有影响。而互联网技术的威力也可能放大负面性,所以互联网金融要考虑到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应该是风险而不是服务。我们强调金融一是服务实体,二是控制风险。任何形式的金融都不能变。
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