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入读| 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生专业学位系统

魏 江:产业技术追赶,国企民企扮演什么角色?

发布时间:2012-11-01 07:00 浏览次数:0次

 

    新兴经济背景下,中国怎样实现产业技术追赶?“从雇佣中学习”战略,对吉利的产业追赶过程,产生何种影响?“市场换技术”,我国产业技术追赶又呈现什么样的特殊性?——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魏江深入解读产业技术追赶过程中的国企民企
 
    新兴经济背景下,中国怎样实现产业技术追赶?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业界通常从“割裂”的视角来看待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我国产业技术追赶过程中的作用,典型地,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希望在于国企还是民企之争。这种隔离的思维方式会使我们陷入非此即彼的思考困境,导致意识上和政策上的摇摆,忽视了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对产业技术追赶的重要贡献。如果我们能以“互补”的视角来审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异,就可以勾勒出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产业技术追赶的完整图景。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如何实现产业技术追赶?美籍韩裔产业经济学家金麟洙通过对韩国电子产业技术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产业技术发展三阶段模型:获取阶段、消化阶段和提高阶段。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的本土企业必须通过引进国外技术,逐步积累产品设计和生产运营的经验,为消化引进技术进而开展有限自主努力奠定基础,同时,为本土企业的员工创新能力和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创造了技术积累基础。这些观点得到后发国家的普遍认可。
 
    那么,究竟我国产业技术追赶呈现什么样的特殊性?理论和实践界借鉴国外产业技术追赶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范式,通过“典型”或者“成功”的企业技术发展路径来解释产业层次的技术发展道路。实际上,这种研究思路仍难以解释我国实现技术追赶的有效模式。因为这种思考方式,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前提:一是产业内部企业技术追赶路径是同质的,也就是说,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其技术追赶路径是一样的。二是产业技术追赶是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的叠加,不同企业之间通过路径的加和来实现技术追赶。事实上,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技术路径是异质的,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在贡献于产业技术追赶时具有互补性,特别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技术追赶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功能,为产业技术发展提供了互补性资源和能力。
 
    转型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活动的路径不同
 
    在转型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资本可获得性相对较高。调查表明,100%的国有企业从国有银行融资,超过40%的国有企业从股票市场融资。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者是由政府任命的,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选择容易产生业绩的技术活动,比如直接花巨资从国外引进高技术装备,或者开展重大技术开发活动。较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创新资源(包括土地和许可证)不足,企业高层管理者(控制者)对企业技术活动的理解与国有企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持久、高效的渐进式技术活动,以较低的资本投入产生高的技术回报。
 
    再者,即使是同一类所有制企业,处于不同的能力发展阶段,也可能选择与能力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技术活动,我们把企业的技术活动分解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三类,这三者在组织能力要求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技术追赶的早期阶段到后期阶段,企业将逐渐从技术引进转向消化吸收并最终过渡至自主创新活动,从采用单一技术活动转向多种技术活动。我国的家电、汽车、化工等各个行业,都呈现出这样的变化趋势。
 
    在这样的动态技术开发趋势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又呈现出差异性。在技术追赶早期,国有企业更倾向于国际技术引进活动而非消化吸收活动;反之,民营企业更倾向于消化吸收活动而非国际技术引进活动。在追赶后期,国有企业更倾向于技术创新活动而非消化吸收活动;民营企业则倾向于整合各种技术活动。
 
    在产业技术追赶过程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扮演互补角色
 
    正是因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技术活动中的不同偏好选择,客观上为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技术能力整合提供可能,而且,这种整合往往通过技术流动、人员流动和信息流动得以实现。
 
    以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汽车产业为例。1987年,我国确立了汽车产业国有企业“三大三小”的生产格局。1997年,汽车产业“三大三小”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包括民营企业吉利在内的若干新进入者。民营企业的进入是如何改变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追赶路径的呢?与国有汽车企业以合资主导的技术引进模式不同,民营企业受资源劣势所限,难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就转向从国有垄断企业中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而这种引进吸收一般不是通过支付经费购买国内国有大型企业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图纸、配方、专利、技术诀窍及关键设备来完成的,而是通过雇佣来自国有企业的员工(以工程师为主)和对国有企业的技术模仿来实现的,通过人才市场和产品市场来获得技术资源。例如,从1998年开始,吉利陆续从天汽、一汽等国有企业挖走大批技术骨干和得力人才。
 
    显然,吉利实施的“从雇佣中学习”的战略是和国有企业分不开的。国有汽车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尽管在创新能力建设上乏善可陈,但客观上也奠定了汽车产业基础设施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一大批汽车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这批人才流动到新进入的民营企业,使这些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以这些人才作为平台,进行进一步的能力构建,反而在产品自主品牌绩效方面取得比国有企业更大的成就。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的人员流动,即以“从雇佣中学习”形式的国内技术引进,有效地转移了国有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获得的知识,这意味着,在新兴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产业技术追赶过程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存在一种互补关系。
 
    接受企业所有制的多样性,对于实现产业技术追赶非常重要
 
    在中国的决策界和学术界,一个重要的争论就是,产业技术追赶的希望到底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接受所有制多样性并保持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对于实现产业技术追赶非常重要。在“互补”视角下,所有权多样性作为转型经济的现实被接受,国有化或者私有化的争论就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完善促进不同企业之间人员流动的相关制度。比如改革户籍制度,降低户籍制度对人员流动的束缚效应。
 
    此外,对于中国“市场换技术”的产业政策,国内无论是在学术界、产业界还是政府都存在很多争论。有专家提出,我国汽车工业经历了通过合资进行技术引进的几十年,国内汽车工业并没有学习到产业核心技术,倒是一些汽车工业的新进者如吉利培养了自主开发能力,这似乎意味着“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失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某种程度上讲,吉利的成功离不开国有企业及其合资公司的知识转移。事实上,大样本调查研究表明,外资的出现提高了中国本土企业的成活率,这意味着“市场换技术”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来源:《科技日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2-10/21/content_530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