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入读| 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生专业学位系统

范晓屏:苏商浙商,联剑则无敌

发布时间:2007-04-16 06:00 浏览次数:0次

    发表日期:2007年4月9日 出处:2007年04月07日 苏州新闻网 作者:苏州日报记者 黄翊华

      在一波波的商海浪潮中,商帮这个消失已久的名词,再次引人瞩目。而作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苏商”和“浙商”,分处长三角两翼,同列国内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市场上,是互争谁执牛耳,还是合力执掌江湖,一直各说一辞。如何看待这个早已尘封的样本,如何在复活一个语词的同时赋予更多的期待?浙大教授范晓屏昨天在胥城大厦讲演时语出惊人——

   苏商浙商,联剑则无敌 

      市场拼斗——“群狼”猛于“独兽”

       几年前,浙商大举进入观前商圈时,苏州商人就曾发出惊呼:“浙商”已经占领了苏州人的阵地!
       没有数据说明观前商圈里究竟挤了多少浙江商人,但“浙商”风光、“苏商”黯淡的感受,正在这座城市蔓延。

      “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只要有市场存在,就有浙江人存在;要是没有市场存在,就有浙江人在开拓”,范晓屏说,他的一位董事长学生曾经营外贸业务,年纯利润100多万美元;但去年底,这位董事长却抛下外贸业务,联手几位亲朋齐赴爱沙尼亚,在那里独揽有线电视市场,“浙商敢于用敏锐的嗅觉去发现市场,一经发现便立即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

       范晓屏说,广为人知的浙江温州“炒房团”、“炒煤团”虽被人冠上贬义色彩,但事实上却是地道的市场行为,“这一现象实际上在传递着浙江人的一种市场理念:一旦发现猎物就会群起而攻之”。 

      然而,就在“浙商”以“群狼”阵势拼杀在市场前线时,“苏商”却甘愿当一名“独兽”。江苏省最大的民营企业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早在两年前就呼吁“苏商”要学学“浙商”的创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范晓屏直言,“苏商”不乏规模企业,但影响和知名度却不如“浙商”,“因为大家固守枪打出头鸟的思维,一个项目论证的时候也是研究研究再研究”。此外,“苏商”“离土不离乡”的观念相对强势。他说,源自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兴办期的“离土不离乡”情结,时至今日,已限制了企业成长空间,错失了更多更好的商业机会。

      一个重要的经济信号,被范晓屏称作“苏商”的再次兴盛。这一经济信号发生在去年底:向来被誉为中国发展外资经济代表的苏州,其经济结构在2006年发生变化,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民间资本投资规模首次超过了外资,在各类投资主体中居首位。“如果能与‘浙商’相融,取长补短,淡化和消除本土情结,竞合争道,‘苏商’会有更为耀眼的崛起”。

     产业升级——“苏商”更胜一筹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争论了将近20年。“两种模式都在为自己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但相比之下,‘苏商’比‘浙商’更胜一筹”,范晓屏显然对“苏商”有着更多的褒奖。

      范晓屏认为,时下的“苏商”可分两种,一种是改制而来的,属于次生型民营企业,“这一类企业的产业基础、企业管理、产业精神都明显优于‘浙商’,也正是因为这一优势,业内人士都说,如果说‘浙商’的起跳点是1.2米,‘苏商’的起跳点则是1.8米”。另一种“苏商”是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外资企业迅猛增长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他们深知企业只有跻身经济全球化的链条,才能在产业的全球分工、重组中获取市场”。

      在他看来,“浙商”恰恰缺乏“苏商”执着的产业精神和文化底蕴。“我们EMBA教育中心从2003年开始招生至今,总共有500多位学员”,范晓屏说,占七成比例的本土学员中,除了杭萧钢构、西子联合控股、美特斯邦威等知名企业外,还有一些急需突破发展瓶颈的企业。

     “‘浙商’形容自己的发展瓶颈叫玻璃天花板,企业的前景看得到,却很难触摸得到”,范晓屏说,“浙商”大多是原生型的民营企业,他们受益于中国经济改革转型初期的创业冲动,凭着吃苦精神打拼出一番天地,但在完成创业后,这些草根性却成了横亘在很多“浙商”面前的障碍。

     他说,资本有流动和膨胀的天性,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必然要求突破原有的发展平台和模式,参与新的产业重组与整合。“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非常强烈,如何培植企业包括技术和管理的内核,把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还有一段路要走”。现在,触到痛处之后的“浙商”开始强化“浙商文化”,在管理知识、优化思维上前行。

     “如何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框架下,跃上全球化平台,全面融入国际产业链,‘浙商’、‘苏商’的观点是一致的”,范晓屏认为,相比较目前的现状,“苏商”凭其精神特征、成长环境和发展条件等优势,能跃得更高。

     共同拐点——能力创新与多赢合作

     “不管‘浙商’的起跳点在1.2米,还是‘苏商’的起跳点在1.8米,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跳过2米这道槛”,范晓屏说,在经济全球化、利益聚合的今天,其实并没有刻意强化和经营商帮概念的需要。他以晋商票号的衰落为例指出,正是过于保守和固执地强化“商帮”意识,拒绝与现代银行和管理方式的融合,才导致盛极一时的晋商票号走向没落。

     在范晓屏看来,重塑赢利模式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着。“企业领先之道在于超越机遇。依靠机遇,只能获得暂时的生存空间;超越机遇,方能占据领先地位。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淡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模仿、跟踪为特征的产品竞争已经过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并购时代也已过去,能力创新与多赢合作是这个时代的思路。范晓屏以苏州民企为例说,在周边众多的外资企业环境里,一个企业不能甘于做零件的供应商,应该把眼睛瞄向部件、集成,争取在跻身一级供应商后成为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再进军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最终直指OBM(原始品牌制造商)。

    “要完成这一路径,必须创新与整合国际资源两手都要硬”,范晓屏将此视作苏浙两地企业发展中共同面临的一个拐点。

       2004年2月,阿里巴巴CEO马云提出网商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在经过网民和网友的大发展时期后,一批利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平台上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正在成为一个庞大的网商群。到2006年8月初,阿里巴巴中国网站的700万网商和淘宝网的800万网商,已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超过1500万的网商群体。

       范晓屏说,所有的成功案例都在说明,弱化商帮的区隔色彩和摒弃商帮那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做法,将一切国际资源为我所用,在不同的价值链环节,采取不同的跨国经营方式,这才是现代商业的真谛。

     范晓屏简历: 
     浙江杭州人,管理学博士,浙江大学管理学教授、浙江大学管理EMBA教育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营销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营销协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消费者决策的理论与方法、价值创新与客户价值管理、可控营销渠道管理、品牌战略与品牌营销、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与方法。